一、引言
創新越來越成為企業能否贏得市場優勢的直接引致因素,近年來中國學者提出了不少可供參考的評價體系,評價區域創新能力和企業創新能力。如基于層次分析法理論,采用創新綜合評價量化技術,通過設定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并制定了專家評審的五級評價集。其次有因子和聚類方法,并對區域創新能力排序和聚類結果。還有提出測算指標,測算各地區工業技術創新力。已有的文獻雖已建立了區域和行業創新評價體系,但是還缺乏對區域內某一產業創新能力的評價分析。本文立足于上海市制造業,建立較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從微觀層面對制造業的創新能力進行分析,針對現實情況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二、上海市制造業創新能力實證分析
1.創新指標體系建立
本文借鑒《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中評價創新能力的指標,并結合已有文獻,設計了上海市制造業兩位數行業創新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包括4個大指標。知識創造能力指標,包括科技活動人員占總從業人員的比例X1,產業科技活動人員數(人)X2,產業RD經費額(萬元)X3,技術開發機構數X4。知識獲取能力指標,主要是指科技項目數X5。創新經濟績效指標,工業總產值X6,年銷售利潤率X7,新產品產值X8,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總收入X9。創新社會績效指標,主要是就業人員數X10,并對以上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2.實證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從研究變量內部相關的依賴關系出發,把一些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歸結為少數幾個互不相關且不可觀測的綜合因子的一種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將觀測變量進行分類,將相關性較高,即聯系比較緊密的分在同一類中,而不同類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則較低,每一類變量實際上就代表了一個基本結構,即公共因子。因子分析能夠找出主導因素,切斷相關的干擾,做出更為準確的估量和評價。
所有的分析過程采用SPSS軟件完成。通過對相關系數矩陣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變量之間有著較強的相關性,各個指標之間的相關程度比較高,大部分的相關系數都大于0.3,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提取綜合因子。根據各個因子解釋原有指標變量總方差的情況,我們利用因子分析法,從11項指標變量中提取3類因子,通過它們來代替原有指標變量所含的信息。KMO檢驗值為0.667,說明因子分析是還比較好的。
根據標準化矩陣計算相關系數矩陣R和R的特征值,按照“特征值大于1、累計貢獻率大于80%”的原則,選取3類因子代替原來的11項指標。通過SPSS輸出的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可以反映公共因子和各變量之間的關系。根據輸出結果構建因子分析模型:
F1=0.905X8+0.891X6+0.890X10+0.878X3+0.869X2+0.782X4+0.733X9+0.134X1+0.646X5-0.070X7
F2=0.230X8+0.246X65-0.155X10+0.361X3+0.471X2+0.293X4+0.474X9+0.959X1+0.708X5+0.084X7
F3=-0.017X8-0.083X6-0.127X10+0.051X3+0.009X2-0.068X4+0.012X9+0.100X1+0.031X5+0.992X7
從因子的特征值和貢獻率構造各行業創新評價的綜合指標F,F是因子F1、F2、F3的線性組合。
F=0.752F1+0.157F2+0.090F3
計算出各行業的綜合得分,并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如表1所示),篇幅所限,本文僅列出排名前6和排名倒數6位的行業。
從評價結果看,上海市制造業行業技術創新能力排前10位的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飲料制造業。創新能力較強的行業基本是裝備制造業,而傳統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比較弱,如紡織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等行業的創新能力得分均為負。
三、結論和政策建議
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上海市制造業內部創新現有水平未發揮出地區自身優勢。對于傳統產業創新能力較低的原因主要是創新和合作意識淡薄,多數產業存在同類企業的簡單“扎堆”,自主創新投入不足,技術開發資金嚴重不足,傳統產業多處于產業鏈的末端。同時跨國公司存在技術鎖定的制約,本土企業無法獲得核心技術。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制造業產業結構應該盡快實現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金密集型產業向知識密集型產業的轉變升級。在進行產業選擇和聚焦的時候,應該結合自身優勢,以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為動力,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要運用新技術改造已有的支柱型制造業產業,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有優勢的傳統制造業。要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大力發展新興制造業產業。大力發展知識密集程度較高行業,延伸產業鏈條,拓展技術延伸。同時加強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扶持,包括信貸政策、專業人才培訓以及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魏后凱:我國地區工業技術創新力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4(5)
[2]王霄寧 王 軼:新經濟社會學視角下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產業集群定量化研究[J].探索,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