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階段金融危機的爆發,給我國制造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金融危機的產生有其內在的原因,我國制造業面對金融危機,要找到應對之策。一是加快產業結構升級;二是企業要進行精細化管理、提高生產效率;三是提升產品的服務、特別是出口貿易的服務;四是掌握好金融危機下企業的理財之道。
[關鍵詞] 金融危機 制造業 發展策略
自2008年9月份以來,國際金融形勢急劇惡化,迅速演變成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全球股市下跌、經濟下行、市場低迷、消費萎縮、失業人數急劇上升。金融危機又迅速影響實體經濟,全球性經濟衰退的風險加大。作為中國支柱產業的制造業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也在此次危機中暴露了企業本身的一些問題。中國制造業在發展受到挑戰的同時,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
一、金融危機的內在原因
金融危機的出現有其必然的原因。從本質上看,是美國低儲蓄、高消費的發展模式的問題;從體制機制方面看,金融疏于監管。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次級房地產按揭貸款
按照國際慣例,購房按揭貸款是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還本付息。但是美國為了刺激房地產消費,在過去的十年里購房實行“零首付”,半年內不用還本付息,五年內只付息不還本,甚至允許購房者將房價增值部分再次向銀行抵押貸款。自2001年至2005年的5年中,美國自有住房者每年從出售房屋、房屋凈值貸款、抵押貸款再融資等套現活動中平均提取了近1萬億美元的收益。當經濟開始周期性下滑,貨幣政策出現調整、利率提升、房價暴跌、泡沫也隨之破滅,整個鏈條便出現斷裂,從而引發了次貸危機。
2.眾多金融衍生品的產生掩蓋了巨大的風險
美國的銀行金融機構將購房按揭貸款包括次級按揭貸款打包證券化,通過投資銀行賣給社會投資者。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調查,美國次級貸款總額為1.5萬億美元,在此基礎上發行了近2萬億美元的住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進而衍生出數十萬億的信用違約掉期(CDS)。由于CDS制度的存在,美國的金融投資杠桿率達到1:40~1:50。在未發生違約行為時,保險機構除了得到風險補償,還可將CDS在市場公開出售,由此形成一個巨大規模的市場——超過33萬億美元的CDS市場,加大了金融整體風險。當金融衍生工具的本源——次級住房信貸資產出現問題時,建立在其基礎上的衍生產品便轟然倒塌了。
3.金融監管機制滯后,對沖基金缺乏監管
美國金融監管機制不完善,跟不上金融產品創新的步伐,致使一些涉及多領域的集團公司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評級機構在此次危機中也出現了嚴重的失誤,當金融機構出現問題時,評級機構未及時作出評級結果的修正,使得一些有問題的債權和金融機構長期被評價為優等。另外,美國有大量缺乏政府監管的對沖基金,而對沖基金“追漲殺跌”的功能加速了危機的爆發。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制造業的影響
金融風暴的蔓延,對我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對于制造業來說首當其沖。以出口導向為主的產品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汽車行業等都受到了嚴重沖擊。
1.出口外部需求減少
我國對歐美日三大經濟體直接和間接出口占出口總額的近60%。歐美日等主要市場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這將直接影響我國制造業國際市場需求。2009年以來,廣東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繼續呈現大幅下降。2月,廣東機電產品出口141.07億美元,同比下降17.3%,占全省出口總額的72.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79.00億美元,下降14.5%,占全省出口總額的40.7%。
2.制造業出口效益降低
金融海嘯撲面而來,許多制造業都面臨寒冬,企業出口效益大幅度降低。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原材料成本及勞動力成本增加、人民幣升值、產品國內外需求縮減,使得企業的利潤空間逐漸縮小,許多企業經營微利或勉強維持生存。一些新興工業企業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貿易增速逐步減緩。金融危機使許多制造業企業逼近盈虧平衡點,游走在保生存的邊緣。
3.企業資金緊張,融資困難
受金融危機影響,不少制造企業都遇到了資金回收難的問題。另外,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家采用緊縮的貨幣政策,銀行對貸款的額度從嚴控制,造成出口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流動資金數量不足。資金量不足,會影響企業的采購、生產,如此會形成惡性循環,嚴重時會導致企業破產倒閉。
三、我國制造業應對金融危機策略
面對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以及帶來的潛在機會,我國制造業不僅不能安于現狀,還要積極求變,尋求突破,制定有效的應對策略。
1.加快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支持產品創新
面對金融危機的挑戰,制造業要提高自己的制造工藝,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國內外產品的銷量。我們要借此機會,加快制造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創新步伐,不斷提升資本技術構成和產業資源增量,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業務,提高其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創造競爭優勢,使高技術、高附加值業務成為未來中國制造業的主體。
2.進行精細化管理,提高效率
精細化管理最早是由日本豐田公司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中國制造業需要通過精細化管理來提高效率。通過將精細化管理貫徹到生產的每個環節,能使企業節約成本,提高生產的效率,進一步提高企業的效益,也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避免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中被淘汰出局。
3.制造業出口貿易向服務業延伸
制造企業出口貿易向服務業延伸已在一些機械外貿公司和生產企業取得成功,主要形式是開展工程成套承包貿易服務,如伊朗地鐵項目、中東和越南的電站成套項目等[4]。現在要進一步從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上擴大范圍,積極推行。在服務內容上要在現有基礎上擴大,例如負責對設備的使用、操作人員的培訓,設備的安裝、維修和改造,備品配件的供應,幫助用戶對重要設備建立遠程在線監測系統設施,提供設備應用軟件和設備故障診斷技術等。總之,要不斷提高為用戶提供全方位服務的能力,并據此來提高國際競爭力。
4.制造業要掌握好理財之道
金融危機下,企業普遍面臨著資金的壓力,此時,制造業要掌握好理財之道。
(1)避免盲目擴大生產規模
目前,中國消費對拉動GDP的比重只占35%,國內需求不旺,產品只能出口,而國外需求下降,美元貶值,制造企業出口困難。整個產品市場低迷,依靠投資和出口推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制造業要冷靜考慮,理性生產,要保持甚至縮減原有生產規模,不能盲目擴大生產規模,加大生產經營的風險。
(2)外部投資要合理理性
在金融危機之下,經濟界預期未來經濟出現蕭條和通貨緊縮的人越來越多,經濟的蕭條和低谷可能會給投資者提供很好的投資機會,制造業應該持有足夠的現金以抓住隨時可能出現的盈利機會。因此持有現金、鎖定收益、等待良機應是我國制造業企業理財的主導思想。當然,在形勢未明朗之前,企業投資要謹慎,要注意投資風險,充分考慮資金的安全。
(3)降低資產負債率以降低財務風險
我國制造業融資都是以負債融資為主,而這種負債融資又往往以資產抵押為核心模式,這種模式的弊端在次貸危機中就看得很清楚了。成功企業的平均負債率都很低,只有20%左右,始終保持充足的現金流,隨時預防經濟危機的發生。真正偉大的企業家、投資家都是把風險管理作為惟一目標的。可見我國制造業企業需要降低企業負債
率以降低財務風險。
四、結論
金融危機的產生,使我國制造業面臨國內外需求縮減、效益降低、融資困難資金緊張等眾多問題。面對經濟危機,企業應該積極應對,加快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進行精細化管理、 提升制造業的服務水平、掌握好制造業的理財之道,在金融危機中謀求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 巍: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啟示[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2
[2]黃奇帆:金融危機成因及對策[J].金融實務,2008;11
[3]http://www.caijing.com.cn/2009-03-31/110131021.html
[4]鄭國偉:積極應對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J].金屬加工,2009;3:21
[5]趙 偉:金融危機中企業的理財之道[J].管理觀察,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