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國家政策鼓勵積極發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同時,高度重視其信用風險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分析了中小企業貸款信用風險的成因,提出企業、銀行和政府三方如何對中小企業貸款的信用風險進行有效控制與防范的對策。
[關鍵詞] 中小企業 貸款 信用風險
一、引言
信用風險是債務人違約給銀行造成損失的風險。2009年14家上市銀行半年報顯示,僅6家銀行不良貸款雙降(比率下降、余額下降),深發展更是出現不良貸款雙升的事實,其主要原因即是中小企業客戶不良貸款比重較大。深發展對中小企業貸款較年初大幅上升4.9億,在國際經濟環境影響下,占新增不良貸款5.44億的90%。探討如何對中小企業貸款信用風險進行控制與防范,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中小企業貸款信用風險的成因
中小企業貸款的信用風險具體成因有以下幾方面:
1.中小企業在金融危機沖擊下經營困難帶來信用風險
規模較小是中小企業的基本特征。和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產量低,未實現規模效益,產品成本高、盈利能力小,不能占領市場控制價格,缺乏充足的資本積累,經營不穩定。在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給銀行帶來風險。
2.中小企業財務制度不規范帶來信用風險
中小企業多屬家庭經營,財務制度不健全。有的企業財務管理和成本核算作用沒有發揮;有的信息透明度不高,真實、詳細的財務報表和信息難獲得;有的為避稅、融資而虛增成本或虛增利潤;有的甚至仍存在“多本賬”現象,增加了信用風險。
3.中小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帶來內部控制風險
不少中小企業缺乏精通現代企業經營理念的管理者,管理不規范;部分企業沒有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形式,不愿為內部控制投入大量成本;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內部控制制度都沒有設立。內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導致其財務報表錯報的可能性加大,引起較高的信用風險。
4.中小企業資本實力不足引起的抵押品缺乏及擔保人缺失
商業銀行普遍要求借款人提供擔保條件,如實物抵質押、權利質押或第三方信用保證等。然而中小企業在貸款時,產權不明晰,沒有獨立自主的產權可辦理抵押;土地、房產、設備等手續不完備,難以辦理抵押手續;中小企業平均壽命期較短,可提供抵質押的實物價值小、抵押能力不足。在信用擔保時,又難得到大企業的擔保,擔保人缺失現象突出。
5.信用基礎不牢固所造成的信用風險
貸款的償還在有還款資金的情況下,還取決于借款人的信用狀況。部分企業信用觀念淡薄,有的企業甚至故意造假騙取銀行貸款、惡意逃廢銀行債務。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在信用記錄缺失的情況下,銀行逆向選擇也會主觀放大中小企業貸款的信用風險。
三、中小企業貸款信用風險的控制與防范
面對中小企業貸款信用風險,我們應該通過企業、銀行及政府相關機構的配合,全方位運作對其進行控制與防范。
1.中小企業應加強自身經濟與素質建設
(1)企業應利用市場競爭優勢積極應對危機。在金融危機蔓延的情況下,發揮“船小好調頭”的優勢,結合創新優勢,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利用決策管理效率優勢,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益。
(2)企業應建立有效的財務制度。中小企業應加強資金使用、周轉的內部控制,有效地保護企業資產完整;財務制度完善,真實完整地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狀況。
(3)企業應努力和銀行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企業應全面熟悉金融信貸政策,有意識地爭取銀行信任,提高自身的信譽。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向銀行匯報,甚至可以請銀行進入董事會,參與決策。
2.商業銀行應加強貸款風險控制
(1)利用貸款組合控制中小企業貸款的信用風險。商業銀行面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時,可以對不同行業、產品、地區、信用等級的企業設定一定比例,使風險分散化。具體比例依據違約率、損失率、挽回率的歷史數據來確定。
(2)利用財務分析方法控制中小企業貸款的信用風險。首先,應透過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分析其信用風險;其次,應透過企業的財務報表分析其信用風險。結合靜態與動態分析達到控制風險的目的。
(3)利用法律手段控制中小企業貸款的信用風險。對于拖欠賬戶、虧損戶和逃欠戶,商業銀行可以行使的法律手段有:不安抗辯權、代位權、撤銷權或者請求債務人破產等。
3.政府應積極營造中小企業貸款的良好環境
(1)強調實行差異化監管政策。落實銀行監管部門近年來出臺的六項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方面的差別化監管政策:利率的風險定價機制、獨立核算機制、高效的貸款審批機制、激勵約束機制、專業化的人員培訓機制以及違約信息通報機制。
(2)建立健全信用擔保體系。依靠政府的力量,盡快建立起以中小企業、企業經營者、中介機構為主體,以信用登記、信用征集、信用評估和信用發布為主要內容的信用制度,設立包括中央、地方財政出資和企業聯合組建的多層次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和擔保機構,建立和完善信用擔保體系。
(3)建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2009年8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研究部署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時,鼓勵各地建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當務之急,應盡快出臺相應細則,從技術上明確風險補償的額度、使用規則、受益范圍和管理方法。
(4)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要讓更多的社會資金從其他渠道直接進入中小企業。可以從創業板、中小企業證券化、中小企業產權交易、中小企業集合債和建立中小企業創投機制等著手。
參考文獻:
[1]劉維奇 高 超:中小企業貸款問題的進化博弈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6.12
[2]汪振偉: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探索[J].浙江金融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