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政府對高校的各項政策法規和高校的自主辦學從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對矛盾體,本文分析了這一對矛盾的產生及性質,并就如何處理提出了見解。
[關鍵詞] 政府 高校 自主辦學
近年來,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一直是所有高校的一致呼聲,中央政府在一系列有關高等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文件中,也一再強調,要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那么何為高校的辦學自主權呢?一般來說高校的辦學自主權就是指高校作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機構,依法獨立行使本校教育決策、教育組織活動的權力。《高等教育法》明確地規定:“高等學校自批準設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自主核定辦學規模、制定招生方案、調節系科招生比例、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自主制定教學計劃、選編教材、組織實施教學活動,自主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等。
當代的高校系統,已經成為整個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有機的子系統。這個子系統自身的存在,越來越直接地依賴于社會母系統提供的資源,依賴于政府在各種社會子系統之間的協調以保證教育資源供應的正常化和豐富化。否則高校就難以生存和發展。正是由于這種依賴性的增強,政府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推到高校與社會關系的協調者與保護者的位置上。政府的作用已成為當代高等學校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另外,在高校對社會依賴性日益增加的同時,社會對高校的依賴性也在增強。當代的高等學校早已不是中世紀那種象牙塔式的“精神生活中心”,而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基礎和“軸心”,因此現代西方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之一,正是“絕對化”的自治自由的消失和“國家化”傾向的增強。高等教育作為國家頭等重要的事業,其活動原則必須符合國家需要和社會標準已成為一種共識。所以在當代,無論從高等學校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還是從社會的發展進步來說,政府都應該承擔起管理高校的責任。
社會越進步,高等教育越發展,政府對高等學校的法令法規也就越多,這與高校的自主辦學是一對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就是政府要對高等教育進行必要的管理、適當的管理、合理的管理。借鑒國際上高等教育管理的成功經驗,政府的管理應致力于在政府和高校之間達成一種平衡、和諧的關系。總體說來,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盡快轉變職能
高等學校無論是在適應社會經濟形勢辦學還是在自身改革和發展過程中都充分顯示出:學校的發展嚴重受到自主權不充分的約束,僅僅靠高等學校的自身要使其真正完善是非常困難的,也是難以做到的。
因為政府與高等學校雙方關系是政府處于主導、決定性地位,高等學校處于從屬、被領導地位,作為關系的一方,政府在與高等學校發生關系時,對高等學校產生直接、權威性的或促進或限制作用。這決定了作為關系另一方的高等學校在爭取辦學自主權方面總是處于被動地位,所獲得的自主權也只能是相對的,有限的。所以說,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問題確實不能由高等學校的自身來解決,它只是政府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程度和放權力度在高等學校的一種反映。
轉變政府職能,政府對大學應當加強宏觀規劃,簡化審批手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依法承認和強化高等學校的獨立法人地位,從保護教育消費者權益的角度,對高等學校是否依法辦學進行認真地監督和管理,依靠社會和人才市場對學校的教育質量進行估價。
二、高校行政管理隊伍應當職業化
在政府真正轉變職能以后,就要依靠高校自身的行政管理人員來管理高校的運做。目前,我們對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尤其高級行政管理人員的要求或標準不明確,行政架構基本是仿照政府的模式。其結果是,管理水平很難適應急劇變化的形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一支職業化的高校管理隊伍,特別是職業化的高級管理人員。
發達國家在步入“高等教育大眾化”后,基本逐漸形成獨立的行政管理層。從校長開始,對他的學術要求逐漸降低,而對其行政管理或者說是企業管理的要求逐漸提高。校中層干部基本是職業中層管理人員。
今后高校辦學規模越來越大,與市場、社會、政府的關系日益復雜,如果我們沒有一批職業化的優秀管理人員,就難以依法辦學、也用不好辦學自主權,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最終也就得不到落實。
三、高校要樹立對社會負責的理念
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學校的辦學自主權的含義也在改變,“精英教育”階段強調的學術絕對自由、教授治校等已不適應。社會、公眾對高校的要求越來越高,公眾作為納稅人有權知道大學情況。對此,政府強調大學要樹立對公眾負責的責任感,要定期向公眾報告學校情況,提高運作的透明度等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屬于服務產業,我國大學的理念要作相應地改變。大學是服務產業。首先是產業,其次是服務。隨著高等教育的擴大,學生選擇權利的增加,如何滿足學生作為消費者的需要,就成為學校辦學理念中最應關注的問題。
四、加強中介機構在政府和高校間的橋梁作用
建立大學與政府間的中介機構,是當今各國調整政府與大學間關系的重要舉措,也是對協調好大學與政府關系的有益嘗試。
中介機構的作用就在于,使政府不能直接干預大學的日常運轉,同時政府在制定政策時也不能不考慮大學的自身利益。它深諳雙邊的活動特點和機構運作方式,因而能以一個相對獨立的、不完全隸屬于任何一方的身份,去協調兩者在目標和行為上形成的沖突,努力消除彼此間的緊張,特別是在政府對高校施加壓力時,起到“緩沖器”或“減壓閥”的效應。
總之,政府轉變職能,高校逐步培養起一批專業化的行政管理人才,以及政府和高校間中介機構的逐步建立,高校自主辦學將會更加科學有效。
參考文獻:
[1]申素平:重新審視高等學校自主權[N].中國教育報.2003(1)
[2]唐安國 閻光才:關于高校與政府間中介機構的理論思考[J].上海高教研究.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