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闡述了法務會計在企業所得稅、職工個人所得稅及企業籌資稅務籌劃中的應用,以此提示財會人員在從事日常業務時注意有關法律問題的適用。
[關鍵詞] 法務會計 財務管理 稅務籌劃
法務會計是以法律法規為準繩,以會計資料為憑據,運用會計、審計專業知識和技能,對經濟糾紛或經濟案件涉及的會計資料,依法進行審核、鑒定,為委托人提供相關證據或專業服務的一種職業活動;從其實際應用領域來看,法務會計在企業日常財務管理中的應用亦當屬其活動范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財務管理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問題與稅法適用有關,需要法務會計從會計、稅法等方面提供專業支持,本文試從以下兩個方面窺之。
一、企業工資發放籌劃案例
1.企業情況
企業屬技術密集型,效益好;工人100人,人均月工資4000元,但企業未給職工繳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 員工個人所得稅由企業代扣代交;企業為讓員工少繳個人所得稅,對絕大多數職工在抵扣限額2000元內發放工資,工資表內列示工資費用僅19萬元,同時采取不規范手段多渠道取得發票入賬套現,用套取的現金補全工人工資。
2.問題的提出
(1)上述有關發票取得途徑不規范,容易引起財務管理混亂。
(2)發票取得不真實,費用列支不實,對員工應交的個人所得稅企業不代扣代繳,存在偷漏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現象,使該企業涉稅風險加大。
(3)根據《勞動法》有關規定,企業未交的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職工仍然有權要求企業補交;企業存在或有負債加重風險,同時因違反《勞動法》有關規定存在違法和被處罰風險。
3.解決方案
第一步,把表內發放工資提高到人均2500元,企業為每個員工每月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25元,該稅負較輕,工人應能接受。
第二步,企業統一為員工交納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
2000*(28%+9%+3%)=800(元/人/月)(其中580元企業可作為費用列支,其余部分因由職工個人負擔,企業不能在稅前列支)
第三步,高于3300元的部分工資,延遲到年末以年終獎的形式發放。
4.方案評價
(1)工人工資足額發放,列支清楚,不必采取不規范手段多渠道取得發票入賬套現,財務管理規范化;工人既得利益也沒有受到損失。
(2)企業消除了偷稅的風險,也消除了被工人起訴要求補交“三險”的潛在風險。
(3)與調整前相比,企業全年稅前多列支費用81.6萬元[(計稅工資總額2000*100人-調整前表內工資費用190000)+“三險”580*100人] *12個月=81.60(萬元),節約企業所得稅20.40萬元。
(4)通過第三步調整,為個別高工資收入職工取得個人所得稅稅務籌劃方面的利益。
二、企業籌資管理應注意的兩個法律問題
因為負債利息可以作為財務費用在稅前列支,企業籌資時加大負債比例會帶來所得稅方面的利益,這是財務管理方面的常識,也因此成為企業籌資稅務籌劃經常采用的手段,但很多財務人員卻不知道不是所有的負債利息都可以在稅前列支。
1.我國稅法有關規定
(1)利息資本化問題。資本性利息支出,如為建造、購置固定資產(指竣工結算前)或開發、購置無形資產而發生的借款利息,企業開辦期間的利息支出等,不得作為費用一次性從應稅所得中扣除。
(2)利息扣除標準問題。我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納稅人在生產經營期間,向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按照實際發生數扣除;向非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包括納稅人之間相互拆借的利息支出,按照不高于金融機構同類、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以內的部分準予扣除,超過部分不得在稅前扣除。另外,我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發生與生產經營有關的合理的借款利息,經稅務機關審核同意后,準予列支。合理的借款利息,是指按不高于一般商業貸款利率計算的利息。
(3)關聯方借款利息問題。企業從關聯方取得的借款金額超過其注冊資本50%的,超過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稅前扣除。
2.企業跨國經營進行負債籌資稅務籌劃時,還需要注意有關國家對資本弱化的限制性規定
各國關于資本弱化稅制的規定有所差別,有的國家如英國實行把向非居民大股東支付利息視同股息分配的辦法;多數國家實行安全港模式,即以公司債務對股本的固定比率(也稱安全港)作為判斷是否存在資本弱化現象的標準。實行安全港比例的國家,對超過界限利息的處理分為兩種模式:(1)對為超過安全港界限的債務支付的利息不予作為費用扣除。采用這一方法的國家有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法國采用類似方法。(2)將超額利息視為利潤分配或股息。對超過安全港界限的利息,不僅不能作為費用扣除,而且明確將其重新歸類為公司分配利潤或股息,按股息的稅率征收公司所得稅和預提稅。這一方法在德國、韓國、南非和西班牙等國采用。
三、結論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敏銳的法律意識有助于做出正確的職業判斷。一名稱職的財務管理人不僅需要嫻熟的會計專業知識,還需要掌握豐富的法律知識,這種會計與法律的有效聯系正是法務會計應該具備的專業素養。
參考文獻:
楊 斌:《國際稅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