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承包經營權市場流轉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農地經營規模的擴大有賴于農地承包經營權市場流轉,而農地經營規模的擴大又關系到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民收入的增長直到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然而,目前,農地流轉的規模遠不能達到擴大經營規模的愿望,加快農地流轉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一、阻礙農地承包經營權市場流轉的因素
1.農地產權主體虛置、農地承包經營權殘缺導致交易成本增加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12條所規定的農地產權主體是“農民集體”,然而在現實中,又很難找到“農民集體”的代表,這樣農地的產權主體被虛置了。由于農地的產權主體被虛置,必然會增加農地流轉的交易成本。
農地承包經營權從其本質上來說應該屬于使用權,即使是使用權,也可以衍生出轉讓、轉租、入股、抵押、收益等權利。而作為使用權性質的承包權卻只有耕種權、部分的收益權以及較少的處分權。因此其權能是殘缺的。農戶由于只有殘缺的土地產權,因此在土地資源進行配置和交易時,存在巨大的交易費用。
2.現行法律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存設置了諸多限制,阻礙了農地自由流轉
中國現行涉及農地制度的法律對農地向集體成員以外的流轉都設置了諸多限制。例如,《農村土地承包法》第48條規定:“發包方將土地發包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個人承包,應當事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鎮)人民政府批準。”《物權法》也有類似的規定。從上述法條我們可以看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時要受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限制,這就阻礙了有受讓意愿的非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進入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能真正作為交易的財產進入市場,自由轉讓。
3.農地的仍然承擔著經濟和社會保障雙重功能
中國農村的社會保障一直處于較低水平,近年來,隨著國家財力的增強,國家的政策取向也越來越關注民生,因此,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支出正在大幅度增長。但是要使農村的社會保障水平達到較高的層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社會保障水平較低時,農地一直承擔著農村社會保障功能。由于農地承擔了社會保障功能,導致農民戀土情結增強,制約了農地的有序流轉。
4.農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市場體系仍然不夠完善
第一,缺乏土地流轉的中介機構,或者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農地流轉的中介機構對農地的順暢流轉非常重要,因為單個農戶自己尋找流轉的交易對象要花費大量的信息搜尋等交易成本,這些成本有時是相當大的,常常使使本來有意愿的交易最終不能完成。第二,相應的農地價格評估機制尚沒有建立。我國的基準地價評估體系是相當不完備的。對于農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化,更是沒有一個可以衡量的價格標準,沒有完整的價格體系。土地作為特殊的商品,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有序流轉,首先要建立起相應的基準地價體系,完善有效的地價評估機制。
三、加快農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途徑
1.創新農地產權制度,賦予農民穩定而完整的土地使用權
要通過農地產權制度改革,使農地產權主體由虛變實,解除對農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等方面的限制,減少土地交易中的交易成本;賦予農民穩定而完整的土地使用權,從而穩定農民對土地的收益預期,從而健全農地承包經營權商品的價格形成機制,促進土地承包權商品化,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賦予農民長期而穩定的使用權,穩定農民對土地經營的預期,激勵農戶增加對土地的投入,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以增加對農地流轉的需求,在動態上提高土地流轉的效率。
2.改革完善的農地使用權流轉市場制度,以發揮農地使用權的流轉市場的功能
農地使用權流轉市場是農地流轉的載體,它的運行狀態如何將對農地流轉的速度與規模產生重要影響。首先要制訂促進農地流轉中介組織的建設的政策與法律。由于土地使用權流轉的程序比較復雜,急需建立土地使用權市場信息、咨詢、預測和評估等中介組織,使服務專業化、社會化。日本的農地中介組織在農地流轉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土地管理公司買進行或者租進農地然后以優惠的方式出租或出賣給其他農民,通過農地流轉的中介組織向農地流出方發放補貼與獎勵資金,極大地加快了農地流轉的步伐。農地流轉的中介組織是農地流轉的催化劑和潤滑劑,要通過政策和法律促進這種組織的建立并發揮其功能;其次要建立健全地價評估機制,制定農村土地估價指標體系,確立科學的評估方法,使農地估價有章可循;再次要健全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運作的立法、執行和仲裁機構。
3.建立促進農地流轉的法律、政策體系
我國目前對農地向集體外部流轉設置了限制,農地向外流轉要經三分之二的村民代表同意,這不利于農地流轉,由于大多數集體的范圍是十分有限的,使得農地向外流轉的限制,制約了農地規模經營的發展,同時也影響農業外部的資金進入農業以改造傳統農業。所以對農地向集體外部流轉要經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同意這一條應當廢除。只有使生產要素在全社會合理流動才能提高其效率,農村的勞動力等資源可以流入城市,城市的資本、管理經驗、技術也應當可以流入農村,而要使這些要素的流入農村,必然要依靠農地這一重要的載體,即通過農地承包經營權的市場流轉來承載農業外部先進要素的流入。
4.建立農業風險的防范制度
由于農業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風險成本高,效益極其不穩定,壓抑了農地使用權流入者的積極性。而農業的發展,農業風險成本的降低,需要建立農業風險的防范機制。而建立農業風險的防范機制第一步是要建立農業風險防范的有關制度。通過制度的建設加大財政支付的轉移力度;對農業技術研究、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可能遭遇的自然災害,要建立政府補償的有關制度;在政府劃撥保障專款的同時,可逐步把商業保險引入農業保險。
5.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已經出現了加快的勢頭,這對促進農地流轉大有幫助。要加快農地流轉,就要保證從農業中轉移出去的農民與農地、農村分離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需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要根據農民的職業、擁有的財產以及面臨風險的不同,分門別類地將他們納入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基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解決,第一渠道是財政的轉移支付,財政要逐漸增加對社會保障基金。第二渠道是社會資金,要通過制度確定各利益相關團體對社會保障基金的義務,同時也要積極吸收個人、團體的捐贈。第三渠道是通過土地換保障,即采用不同形式轉讓土地有關的權利來換取社會保障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