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已造成了較大沖擊,物流業作為重要的服務產業,也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江蘇對接國家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把物流業作為::“十二”個調整和振興規劃之一,不僅是促進物流業自身平穩較快發展和產業調整升級的需要,也是服務和支撐其他產業的調整與發展、擴大消費和吸收就業的需要,對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江蘇物流業目前現狀,提出振興物流業對策。
[關鍵詞] 金融危機 物流業 振興規劃 對策
物流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的復合型服務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促進生產、拉動消費作用大,特別是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008年,江蘇省社會物流總額91517.12億元,比2007年增長19.8%,占了全國的10.1%。物流業增加值1882億元,在全省GDP中占6.2%。其中,工業品物流總額達到72801.57億元,比2007年增長25.5%,占社會物流總額的79.5%;進口物流總額10541億元,同比下降4.9%,占社會物流總額的11.5%。全省物流業增加值較快增長,達到1882.42億元,比2007年增長15.8%,占服務業增加值的16.2%。今年一季度江蘇省服務業發展開局良好,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2%,呈逐月提升態勢。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服務業增長較快,其中物流業增加值增長11.2%。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江蘇經濟造成了較大沖擊,物流業作為重要的服務產業,也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省政府把物流業作為12個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之一,不僅是促進物流業自身平穩較快發展和產業調整升級的需要,也是服務和支撐其他產業的調整與發展、擴大消費和吸收就業的需要,對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江蘇省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對物流業發展目標做了量化描述:到2011年,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由2008年的16.49%降至15%。下降 1.49個百分點意味著:如果按GDP 3萬億元的規模計算,這個環節可給全社會減少成本450個億。規劃綱要還提出,通過創新物流業發展模式,發揮物流基地集聚效應等途徑,到2011年,使江蘇省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以上,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個百分點。“創新物流業發展模式,具體說就是積極推廣實施采購、生產、銷售和物品回收的物流一體化運作,鼓勵現有運輸、倉儲、貨代、聯運、快遞等企業的資源整合和服務延伸。到2011年,江蘇物流業成為專業、特色、品牌化特點,并通過現代物流體系,最終使單位GDP物流成本向國際先進水平邁進一大步。江蘇物流業2011年要實現規劃綱要,一定要認識目前物流業發展現狀和面臨的問題,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對策。
一、江蘇省物流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作為經濟大省,資源與市場兩頭在外,大力振興物流業是必然選擇。目前物流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
1.由于全球經濟的下滑使大多數企業尤其是外貿企業受到牽連,從事傳統貨運和快遞業務的公司業務量隨之急劇下降,很多規模較小的快遞企業面臨關門倒閉。
2.物流企業經營成本上漲。由于原材料、燃料、動力價格持續上漲,目前燃油成本占運輸總成本的比例,公路運輸企業已接近40%,水路運輸企業也在25%—35%之間;再加上綜合勞動力成本提高;保管費用上升,土地使用稅大幅增加,導致企業成本大大增加。
3.缺乏系統性的現代物流發展規劃和物流基礎設施布局規劃,缺乏有效的物流信息平臺和健全的物流經營網絡。目前,全省不算運輸和倉儲等企業公司,掛牌物流名稱的企業有1669家,平均營業收入只有約700萬元。企業之間、企業與客戶之間協作不充分,企業與政府溝通不到位等,造成物流服務的綜合經濟效益得不到發揮,部分物流資源嚴重浪費,物流成本難以降低。此外,全省物流企業仍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物流設施和裝備的標準化和信息化水平較低,造成一方面,現有物流資源不能滿足一部分外資企業的高端、特色物流需求;另一方面,現有物流資源中普遍運輸倉儲能力過剩,利用率不高,導致物流供需之間不能有效銜接和協調。
4.企業現代物流觀念滯后,專業化物流外包服務發展面臨需求約束。長期以來,多數企業和部門物流觀念淡薄,對物流業的認識仍局限于運輸、倉儲、搬運等,沒有認識到物流業的發展、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建立對企業發展乃至對全社會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費用、增加利潤、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獨特作用,對于大多數生產或流通企業經營主體或經營者來說,對專業物流企業服務質量缺乏信任,有些企業在觀念上存在“重生產、輕物流”的思想,對物流業的“第三方利潤”存在認識誤區,認為物流業務外包后回減少企業利潤,這就大大制約物流需求市場的發展。
5.缺乏統一管理。全省涉及物流的有關行業、部門、系統都自成體系,獨立運作、部門分割、行業壟斷、地方封鎖,造成資源極大浪費,無法給客戶提供更為便捷、高效的服務。
6.物流專業人才缺乏。物流人才培養滯后于物流發展的需求,尤其是既懂現代物流又懂現代物流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更加稀缺。現有從事物流的各類人才存在觀念轉型和技術更新的問題,符合供應鏈企業需求的物流專業人才寥寥無幾。
二、振興江蘇物流業發展應采取的對策
物流業是新的生產力,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針對江蘇省物流業發展現狀,目前在世界經濟發展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的前提下,我們認為要振興物流業必須采取以下對策。
1.營造有利于物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要編制科學、客觀的規劃,培育一批服務水平高、國際競爭力強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
(1)要把鐵路、公路、水運、空運、倉儲、物流園、配送中心等一盤棋加以整體規劃,合理布局交通基礎設施,做好各種運輸方式相關銜接,發揮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為此,要充分發揮好全省現代物流工作聯席會議作用,綜合協調好全省現代物流發展規劃和政策,加強各職能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和協作配合,協調解決全省現代物流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重大問題。
(2)國務院批準上海建立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有利于江蘇及長三角地區優化整合物流資源。我們要鼓勵物流企業之間強強聯合,打造區域物流體系的微觀主體,形成統一開放有序的物流市場。暢通信息渠道,實現長三角地區海港、陸港、空港物流信息共享,物流園區、工業園區和重點商品交易市場物流信息聯網,以及全線各城市之間和企業之間的信息化管理,從根本上提升長三角地區現代物流業的競爭力。
(3)要堅持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的原則。對重點物流企業,特別是第三方現代物流企業給予政策及稅收方面的優惠,鼓勵、扶持、培育一批大型現代物流集團,增強國際競爭力。
(4)因勢利導,有效整合資源。優先整合利用、改造提升現有物流資源,充分發揮現有設施的綜合效能。基礎性、公益性設施,政府增加投入。經營性設施,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擴大投融資渠道,實現企業化經營。加強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加快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多式聯運。采取積極措施,提高重點物流區域、物流節點城市的物流組織化水平。
(5)大力推進采購制度的變革。要大力推進生產與流通企業、建設單位以及政府部門的采購制度的變革,要從降低庫存、加快流動資金周轉速度入手,逐步引入到物流系統的改造,再把物流活動從生產與銷售過程中分離出來,驅動其將物流業務分離出去交給社會化的物流經營機構,逐步向低庫存或零庫存目標邁進。
2.建設與培育規范化、法制化的物流市場。在我國物流市場是完全開放競爭性的市場,現代物流又是一個新興的復合型的產業,涉及國民經濟大多數產業。那么,在物流市場培育過程中,開始就要規范化、法制化,使他能健康發展。
(1)加快對物流資源壟斷部門的改革,重點是改造提升運輸業,加快電子、鐵路、民航、倉儲業的管理體制改革,使物流資源全部進入市場運作,引入競爭機制。
(2)引導物流需求。主要是工業企業物流、流通企業物流、農產品物流、保稅區物流、進出口物流、批發市場物流、電子商務物流、回收物流,這些物流需求市場都涉及到采購、運輸、裝卸、搬運、倉儲、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環節。要鼓勵企業把物流業務委托給第三方物流企業經營。
(3)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通過政策傾斜和加大資金投入,引導物流企業的轉型和升級,鼓勵中小企業聯營、重組,打造若干家我省第三方物流企業品牌,增強我省物流企業的競爭優勢。
3.加強物流基礎性工作,推進物流信息化與物流裝備現代化,促進物流企業與生產、商貿企業互動發展。
(1)政府要通過降低物流企業稅負,鼓勵企業加快設備設施的改造升級。物流企業要廣泛采用標準化、系統化、規范化的運輸、冷藏鏈、包裝、搬運、流通加工機具及條形碼建設,要發展人工和機械分煉組配現代化倉庫,提高物流管理與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作業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從而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
(2)要鼓勵和支持工商企業和物流企業建立公共的物流信息平臺,使物流企業與制造商、供應商、用戶及相關單位連接起來,對中小物流企業和倉儲企業的信息化系統建設政府要給予專項補貼,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公用,并對物流各環節進行實時跟蹤,有效控制的全程管理。
4.提高物流國際化水平,加快物流專業化人才培養。
(1)要加強主要港口、國際海運集裝箱終點站、多功能國際貨運終點站、國際機場等物流設施建設,提高國際貨物的中轉能力。簡化通關程序,提高通關效率。
(2)要加強與國際先進物流企業合作交流,鼓勵外商、外資進入省內物流領域,投資物流基礎設施,或與省內物流企業合資合作,引進先進的物流企業管理理念、模式、組織形式,加快建立符合國家規則的企業運行機制和社會物流體系,提高企業競爭力。
(3)要培養人才,建立自己的團隊。物流業是一個復合型產業,物流企業要有復合型的人才結構。政府要對運輸、倉儲和物流企業的員工崗位培訓給予財政補貼,要通過多種途徑培養不同層次人才。
參考文獻:
[1]江蘇省統計局,《統計分析資料—2009年》
[2]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WWW.JSDRC.GOV.CN
[3]江蘇省經濟貿易委員會網站,WWW.JSET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