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國慶閱兵中。無人機方陣首次亮相。引起了廣泛關注。德國防務專家網很快刊出了尼古拉斯克斯普斯的評論文章,認為中國已經在無人機研發領域取得了跨越式發展,與西方國家的差距正在迅速縮小。本刊刊發此文并非同意其觀點,亦非證實其內容,僅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本文在編輯過程中有刪節。
《國際防務預測》雜志的無人武器系統高級分析師拉里迪克森最近表示,國際武器市場對無人機動車需求正在迅速提高,美國依然是這一趨勢的重要推動者。據迪克森表示,美國的公司占據著全球無人機市場總值的60%。然而,西歐國家及以色列正在緊跟美國步伐,加快無人機系統的發展,而且在一些條件下,這些無人機系統已經或多或少地成功實現了出口,尤其是以色列。相對于西方國家無人機發展以及出口的蒸蒸日上。中國和俄羅斯在這個領域仍處于稍微落后的狀況。

中國無人機緊追世界標準
盡管如此,實際上隨著中俄兩國對本國的現代化無人偵察機需求日益重視,兩國與西方國家在無人機領域的差距也在迅速縮小。然而。目前中俄兩國在無人機發展方面的工作重點。依舊是分析(通常是復制)現有和已經服役的先進無人機系統,例如美國的“全球鷹”,“捕食者”,“收割者”以及以色列的“哈比”和“蒼豫”等無人機。除此之外,完全由本國自主研發的且前所未有的無人機概念少之又少,其中一些設計方案因為太過野心勃勃。以至于無法實現大規模生產,正式列裝更是遙遙無期了。
談到中國的無人機發展,中國最近在60周年國慶大閱兵中驕傲地向世人展示了自己正在在擴大無人機的使用范圍,以及自主研發和生產無人機的能力——正如全世界所看到的,在中國國慶大閱兵中,總共有10架中,短程無人偵察機接受檢閱。無人機編隊領隊王寶榮(音譯)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這10架三種不同型號無人機已經在協助中國人民解放軍特種部隊執行各種偵察任務。
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武器專家譚凱佳(音譯)救投評論,這次國慶閱兵中的無人機展示表明,中國在智能控制系統、精確測控系統以及計算機信息處理的軍事應用等方向取街了相當大的進步。諸如“暗劍”、“翔龍”無人機等極其超前的無人機概念,也進一步印證了譚凱佳教授的這番話。因為中國無人機發展的重心以及研發的目標,正在迅速從小型螺旋槳推進戰術無人機,邁向高空長航時無人機以及無人戰斗機。最近,西方發現有兩架被懷疑是高空長航時無人機在中國出現,這是否意味著這種無人機系統已經(或者接近)實現現役部署?
目標:十年擁有無人戰斗機
不過,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主編平可夫強調了一個令他至今非常疑惑的問題:“中國曾在珠海航展上展出過不少無人機模型,但為什么這些無人機設計方案并沒有實現批量生產?”平可夫最近對美國的《防務新聞》表示,這足以說明中國在掌握實時操縱無人機的復雜技術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難題。而且,平可夫還暗示,許多中國的公司及研究機構并沒有發展出真正的原型機,他們只是在為自己無人機設計概念尋找一個國外投資者。
2007年初,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AVIC)首席設計師屠基達在接受新浪網采訪時表示,無人戰斗機在中國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但當前的努力可能會在未來十年內成功獲得一種無人戰斗機系統。他還進一步強調稱,中國將會依靠自身力量,并不得不“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研制這種系統。屠基達的此次訪談給人留下了這樣一種印象一一中國仍在為其無人機發展更加可靠、耐用的指揮控制與通信數據鏈,從而在無人機作戰中防止敵軍干擾解放軍對其無人機的控制,以及偵察情報的傳輸。

盡管中國軍事衛星網絡的擴充,令解放軍可以實現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的遠程運用和在海外行動中的運用,但中國也十分清楚衛星通訊在現代無人機上的重要性和危險性。對此,中國一位軍事專家認為,“如果沒有軍事衛星,身在美國的美軍指揮人員便無法操控其數千英里之外、處于地球另一端的‘捕食者’無人機”。此外,新華網刊登的文章也承認,中國全面推動國防技術發展的舉動證明,中國已經做好準備在航空領域展示自己的力量,就像中國在航天方面取得全世界為之矚目的成績一樣。而且,中國還將確保自己各武器平臺與系統之間的網絡在同敵人對抗時能夠正常運轉。
主要的無人機系統及設計理念
在過去30~40年的時間里,中國已經自主發展并生產了眾多無人機系統,其中大多數都是以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無人機和無人戰斗機理念為基礎。而且,中國還將一系列有人戰斗機改造成靶機,例如在米格-17戰斗機的仿制型殲-5戰斗機基礎上研發的靶-5、在米格-21基礎上研制的殲-7等。此外,中國還研發了一些外形更小一些的靶機,如靶-2,靶-9。它們為中國發展遙控飛機以及后來的預編程自主飛行系統提供了充足的經驗。
中國還擁有大量便攜型單兵可發射式迷你無人機(例如ASN-15),它們通常都采用螺旋槳驅動,負責地面部隊近距離戰術偵察任務。下文列出了幾種側重于較大范圍偵察及作戰任務的無人機,由于相關可靠信息的缺乏,因此型號并不完整。然而,這些無人機系統濃縮了中國過去、目前及未來無人機與無人戰斗機概念,以及常見的國外技術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