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新中國建國60周年的紀念典禮。在時隔10年的大規模閱兵中,陸海空的最新銳的武器逐次登場。被認為將日本、美國也納入射程之內的新型導彈也被展示,解放軍的裝備現代化向全世界進行了展示。
戰略核武器、國防能力的證明
在超過了50種裝備登場亮相的閱兵式的壓臺戲,是裝載著全長13米巨大戰略導彈的12輛大型運載車。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的大約20萬觀眾的鼓掌和歡呼聲達到了最高潮。那是具有可搭載核彈頭的最新型洲際彈道導彈(ICBM)“東風-3IA”首次的公開亮相。中央電視臺的播音員在實況轉播中略顯激動:“戰略核武器的能力是我國的國防能力的強有力的證明。”
這是新中國建國五十周年閱兵儀式上出現過的“東風-31”的改良型,射程超過1萬公里,據稱可達到美國東海岸。發射機為移動式,難以探測,即使遭到先發制人的攻擊也能確保報復能力。
將日本納入射程范圍內的彈道導彈“東風-21C”的姿容也得以一睹。由于附有小型彈翼,命中精度提高了。能在1500-2000公里作低空飛行的巡航導彈“長劍-10”也首次登場。如果部署在東部某些地區,日本南部就將進入“長劍-10”的射程,因此它是日本防衛省重點“警戒”的武器之一。
地面裝備由最新型的99式重型坦克打頭陣,被設計用來進行兩棲登陸的水陸兩用戰車也首次被展示。可以認為解放軍在臺灣海峽以及島嶼地區的作戰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天安門的上空,擔任指揮以及警戒的2種空中預警機(AWACS)與國產機殲-1I(以俄制戰斗機蘇-27為基礎)首次進行了編隊飛行。空中加油機和轟炸機也有出現,展示了解放軍空軍已經具有遂行大規模航空作戰的能力。觀看閱兵的三菱綜合研究所的宇佐美曉主任研究員稱:“感覺到了一種將防衛線前推至遠離本土之外的那種戰略性變化”。
中國軍隊,以一種對美、歐軍隊在海灣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中展示的先進技術進行趕超的態勢,引進高科技,提高火力和機動力,使用衛星和精密制導武器推進戰術情報的網絡化。而在削減以陸軍為主的人員之同時,國防費用連續21年以2位數的成長速度,進行裝備的充實。這次的閱兵,可見一端。
居住在香港的軍事評論家平可夫說:“盡管各國正進行著裁軍,可是中國軍隊在經濟成長的背景下,最近10年中武器進行了戲劇性的改良以及強化。”
強調和平,也上演友好
“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治和和平發展道路,使與全世界的國家友好合作關系發展下去”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閱兵式前發表了不到10分鐘的演說,演說辭中使用了8次“和平”。閱兵后的市民游行中,181名外國人也首次參加,上演了友好。
隨著中國在經濟層面與美國并稱“G2”這種稱呼被提出,解放軍內部也發出了“用這個速度進行裝備革新的話,在軍事方面也可成為G2”這樣的聲音。
然而,本次閱兵式難免會進一步刺激國際社會上的“中國威脅論”。原拓殖大學教授茅原郁生力陳:“不但增加了對于美國的威懾力,而且也使亞洲各國抱以擔心。為何需要如此強有力的武器,中國有責任對國際社會加以說明。”這次的閱兵中,擔任國內治安的武裝警察部隊的裝甲車輛也首次亮相。去年5月的四川大地震中進行救援的傘兵部隊也首次參加。
中國軍隊有關人士透露:“在最大的‘敵人’——臺灣的關系被改善后,擁有230萬兵力的世界最大的軍隊之存在意義將被問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