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外交政策》雜志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有影響力的國際時事刊物之一,誕生在1970年的《外交政策》的創始人是美國政治學“泰斗”亨廷頓。2009年10月2日,中國國慶60周年大閱兵后的第二天?!锻饨徽摺冯s志的網站上就刊發了美國軍事專家戴維·什拉帕克的文章。認為,解放軍在閱兵中展示的彈道導彈打擊力量將對臺灣構成“巨大威脅”,甚至預言,如果二炮部隊的導彈能夠解決精度問題,那么一旦臺海有事,解放軍只需60枚短程地地導彈就能癱瘓全臺機場。本刊刊發此文并非贊同其觀點,亦非證實其內容,僅供讀者參考。本文在編輯時有刪節。
在毛澤東率領中國共產黨推翻國民黨統治并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60年后,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平靜。在2008年5月的臺灣“總統大選”中,馬英九當選為臺灣“總統”,這不僅終結了陳水扁當政八年期間混亂而動蕩的形勢,而且結束了臺北與北京之間極其冷淡的關系。
然而,觀察人士認為,兩岸之間表面上的相互接近決不意味著所有問題都已得到解決。只要作為臺灣問題的核心要素——如何確定這座島嶼的最終地位一一仍然處于僵局,那么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的關系仍將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迄今為止沒有任何跡象顯示,與陳水扁當政之初相比,上述僵局距離最終解決更近了一步。由于臺灣海峽仍然是一個有可能引發危機的熱點地區,因此在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保持軍力平衡對于確保地區穩定仍然至關重要。
失去的臺海軍事平衡
然而在過去十年來,這種平衡—直在朝著有利于中國大陸的方向發展——這種發展態勢不僅會對中國大陸與臺灣的關系造成重要影響,而且同樣會影響中國與該地區所有鄰國(包括美國)的關系。
中國軍事力量的關鍵組成部分是一支規模龐大的常規短程彈道導彈(SRBM)部隊。美國國防部發布的2009年度《中國軍力報告》認為,中國已經部署了1050-1150枚此類導彈,而且還在以每年約100枚的速度增加。這份報告還指出,中國部署的新型導彈具備“更遠的射程和更高的命中精度,而且能夠搭載種類更多的常規彈頭(包括單彈頭和多彈頭)。”上述發展態勢使得中國的常規短程彈道導彈力量已經從理論變為現實威脅。

60枚短程彈道導彈癱瘓全臺機場
筆者最近與蘭德公司的同事共同起草的一份報告較為詳細地探討了中國將如何使用新型短程彈道導彈攻擊臺灣空軍基地的問題,并且對在導彈命中精度一定的情況下,中國需要發射多少枚多彈頭導彈才能迫使臺灣暫時關閉10座主要戰斗機機場進行了評估。
導彈命中精度指標采用了圓周概率公差(CEP),即占發射總數量50%的導彈落入環繞目標圓周的半徑。中國老式短程彈道導彈的CEP為700-1000英尺(約200—300米),這種較差的命中精度實際上無法用于攻擊敵方機場跑道。
然而,在導彈命中精度(如外界確信中國目前正在裝備的新型導彈)提高的情況下。使用導彈攻擊機場已經更具現實性。在cEP為130英尺(約40米)時,大陸迫使臺灣上述機場關閉需要投射200枚導彈。在命中精度極高的情況下——CEP達到16英尺(約5米)——僅需要投射60枚導彈。
我們還進行了一項類似的分析,用于評估中國大陸需要發射多少多彈頭短程彈道導彈才能使臺灣未升空或停放于加固式飛機掩蔽庫內的飛機的毀傷率達到90%。根據上述分析,在大陸導彈具備足夠的命中精度以及裝載合適彈頭的情況下,僅需要30~40枚短程彈道導彈就能對臺灣所有戰斗機基地實施此類攻擊。
概言之,中國大陸僅需裝備90-240枚具備足夠精度的多彈頭短程彈道導彈,就能在短短幾分鐘內有效破壞臺灣的戰斗機力量。如果臺灣的地對空防御系統同樣遭到壓制,這就會為解放軍的下一步攻擊打開“時間窗口”,解放軍空軍將有機會出動數百架戰機,投射精確制導彈藥打擊臺軍的加固式飛機掩蔽庫以及其他過小或過于堅固而不適合于由短程彈道導彈攻擊的目標。上述突襲行動將使臺灣在沖突開始后的幾小時內就面臨著空中力量無法參戰的不利局面。與中國大陸相距較近的美軍基地,如駐日本的沖繩空軍基地,也可能面臨著中國高性能導彈構成的類似威脅。
中國大陸在奪取制空權后,將能夠在作戰損失可承受的情況下攻擊臺灣的軍事和民用目標,對于解放軍認真實施的任何跨海登島進攻行動而言,這種有利的作戰態勢無疑至關重要。在新的環境下,對抗中國大陸因奪取制空權而構成的威脅——而不是與中國大陸針對制空權——已成為臺灣在戰時的關鍵性任務之一。
美國的支援幫不了臺灣
臺灣能夠采取相應的步驟解決上述某些問題,包括進一步加固飛機掩蔽庫、增強跑道維修能力、采用誘騙措施、組織飛機疏散以及強化戰區導彈防御能力等等。然而,由于中國正在部署數量越來越多且性能更為優異的短程彈道導彈,臺灣保護其軍事和民用基礎設施免遭嚴重損害的難度也將逐步增大——即便是在美國提供支援的情況下也是如此。雖然當前臺海兩岸的政治氣候較為平靜,但有關方面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上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