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本積淀豐厚的雜志,《讀者文摘》遭遇破產,雖稱不上紙媒的喪鐘,但至少足以成為同業的警鐘。
《讀者文摘》的破產并非全部源于市場萎縮,造成致命一擊的是私募基金帶來的債務包袱。
雖然紙質媒體將消亡的說法已是老生常談,但《讀者文摘》破產保護的消息仍讓業界同行倒抽一口冷氣。即便《讀者文摘》破產不停刊,即便重組之后仍有重生的機會,這一劫也足以成為行業的警鐘。
發現希望
“從平凡瑣碎處看見崇高,從黑暗卑微處掘出希望”,以此為宗旨,誕生于1922年的《讀者文摘》飛出地下酒吧,變成美國“候診室及中產階級床頭歷史悠久的必備之選”。
八十年間,《讀者文摘》陪伴了幾代美國人,上世紀大蕭條時期,它是心靈雞湯。及至五十年代,它又成為與牛仔褲和貓王音樂并列的流行元素。不僅如此,《讀者文摘》還長期雄踞全美期刊發行量的冠軍寶座。據統計,在18歲以上的美國公民中,每4人中就有1人是其讀者。
在美國之外,《讀者文摘》同樣擁有龐大的讀者群。1938年,《讀者文摘》在英推出第一個國際版,大受歡迎。如今,它已擁有50個版本,涉及21種語言,在全世界79個國家和地區銷售,讀者人數最多時高達1億人。
但進入二十一世紀,八十歲高齡的《讀者文摘》顯現頹勢,無論是發行量還是廣告收入都出現明顯減少。2005年,《讀者文摘》開始虧損;2008年,其美國發行量同比下滑14%,從968萬冊下降至831萬冊;同年,《讀者文摘》廣告收入下降7.2%。
走向失望
事實上,經營困境并不足以成為《讀者文摘》破產的理由,真正的觸發點是公司沉重的債務負擔,而罪魁顯然是2年前的私募收購。
2007年,在投資泡沫的高峰期,《讀者文摘》有限公司以28億美金的價格被私募公司收入囊中。這是一次高杠桿收購,私募公司僅投入6億美元,其余則為銀行財團借款,《讀者文摘》因此背上了22億美元的債務,僅利息每年就需支付1.4億美金。在收入下滑,信貸緊縮的經濟環境下,這樣的巨額支出難以應付。
其實這并非私募打倒著名媒體的第一例,擁有161年歷史的美國第二報業集團論壇公司(Tribune Co.)也有相似命運。2007年,房產大亨塞繆爾#8226;澤爾(Samuel Zell)投入3.15億美金卻以83億美金報價收購論壇公司,高負債(129億美元)運行的論壇公司2008年底即告破產。高杠桿交易讓資本玩家嘗到了甜頭,卻為紙媒種下了苦果。
為紙媒種下苦果的不止私募,還有互聯網。其實從互聯網誕生那天起,紙媒就戴上了一個緊箍咒。
據聯合國一項統計,現代人網絡閱讀的比例已經超過70%,習慣紙質閱讀的比例不過20%,還有10%介于紙質和網絡閱讀之間。在這一大勢的打壓下,紙質媒體的領地相繼失守,《讀者文摘》只是眾多失意者之一。
報刊名創刊/創報時間近況
《落基山新聞》1859年2009年2月27日停刊
《西雅圖郵訊報》1863年2009年3月16日起停印,發行網絡版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908年2009年3月27日起停印,發行網絡版
《商業周刊》1929年2009年10月13日,被彭博社收購
《遠東經濟評論》1946年將于2009年12月4日停刊
《芝加哥論壇報》 1947年母公司于2008年12月申請破產保護
《洛杉磯時報》1881年
《花花公子》1953年出售談判中,2009年1月日本版停刊
《PC》雜志1982年2009年1月起停印,發行網絡版
《亞洲周刊》1987年2009年1月9日起停印,發行網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