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世紀80年代互聯網技術的誕生到如今逐步普及,全球的工業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去中心化”和企業資源的“外部化”讓更多小企業獲得了成長的機會。然而事實是,直到十幾個月之前,《財富》500強公司的規模依然在不斷增長。高盛在不到lO年的時間里,年營業收入翻了三番。制藥行業經過數以百次的兼并和重組之后。已經高度集中。自1990年以來,《財富》前10大企業的規模翻了三番不止,這其中就包括沃爾瑪和通用電氣。商業世界最醒目的,依然是一個不斷膨脹的大企業群體。
但是到了去年9月,這一切開始崩潰。通用汽車破產解體,負債累累的大型獨立投資銀行不得不將自己出售,沃爾瑪等零售業巨頭大幅裁員、通用電氣也想出售子公司。這到底是暫時的衰退,還是根本性的變革?難道只是因為巨無霸們進入歷史的垃圾堆,小企業的時代就會到來嗎?還是確實如技術變革所引發的趨勢那樣,未來可能是更少的巨無霸企業(它們中的一些有可能變得更大,但總體數量會減少)和更多的創業企業?《連線》雜志說,“這次危機不僅僅是一次輪回,而是一個紀元的終結。最終,我們不僅會更聰明,還會與之前不同。”
我們的確看到了一些不同。比如Google投資的一家小公司Silver spring宣稱,他們將不再重復制造汽車然后賣給消費者的做法,而倡導人們改為租用電動汽車,每天到他們建立的充電站更換電池就可以滿足一天的駕乘需要;經過十幾年的大規模IT基礎設施投資,在線商店亞馬遜現在開始實踐最初的夢想:為數以萬計的中小B2c商店提供在線上開店需要的計算和存儲資源。每家經歷過危機的大公司都從Think Big開始轉向Think Small,讓自己像小公司一樣靈活地適應環境,同時也在通過建立產業生態圈,重新思考如何通過大象和跳蚤式的聯合繼續發展。
是小公司更加倚賴大公司,還是大公司更加需要小公司?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再惟一和確定。目前的金融危機促進了新舊力量的更替,世界的工業結構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就像小行星沖擊地球造成大型爬行動物的滅絕,在未來的數十年中,我們會看到更多“規模不經濟”的例子。
在小公司依然渴望“傍”上大公司的同時,更少的“Big”也將仰賴更多的“Small”。一直在商業世界舞臺背后充當背景的小公司們正有機會走上前臺,“小”時代正在來臨,大和小的邊界越來越不清晰,它們互為對方提供價值和機會,共生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