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仿制藥做起,以支撐新藥的開發需求,10年摸索后翰宇終于找準了發展的節奏。
作為深圳翰宇藥業有限公司(下稱“翰宇藥業”)的領頭人,董事長曾少貴做石油貿易出身,總裁袁建成則是重慶第三軍醫大學燒傷專業博士。這兩位門外漢10年前誤打誤撞進入多肽藥物領域,幾經挫折,2004年才推出第一款多肽藥品。
多肽,簡單來說是蛋白質的片段,通過化學提取合成,能應用在免疫調節、止血、腫瘤治療等多個領域。多肽藥物跟傳統的化學藥物比起來,副作用更小。從2005年開始銷售的翰宇此后迅速成長,次年便實現盈利,幾年來凈利潤皆以70%~80%速度增長。翰宇目前在胰腺炎、膽囊炎、胃腸道出血類藥物中占據第一位置,在多肽止血藥市場更占據了60%以上份額。
新藥開發的終極目標
翰宇在2009年推出了特力伽素和注射用產后縮宮素兩款新產品,分別用于肝腎綜合癥手術以后的止血和產后恢復。每年都有新產品上市以保證公司的收益及增長速度,不過這只是翰宇“以短養長”戰略下的兩款“短”產品——仿制藥,“我們的最終目標肯定是新藥開發?!痹ǔ蓪Α秳摌I邦》說。
軟銀賽富和深創投兩家機構看到了這一戰略的可行性,于2008年3月聯手向翰宇注資1,500萬美元。在外部資本進入前,翰宇每年將總銷售額的7%-8%投入新藥研發中,現在這一比例已增加到12%。
然而目前銷售規模過億元的翰宇要想開發新藥又談何容易。國外新藥開發有個“雙十定律”:耗時10年,花費10億美元;國內開發的費用相對較低,但也需要1-2億元的投入。2008年,美國制藥企業的研發開支為652億美元,2002年時為360億美元。但由于種種原因,去年僅有8種全新藥品進入市場,為2001年的一半。
在浩瀚如海的多肽化合物里,如何發現一種確實有效、有開發前景的化合物,是開發新藥的關鍵一步。翰宇和外部機構合作,待其完成前期的篩選工作,再把取得專利的化合物拿到公司開發,袁建成在2000年就進行過嘗試。
“不可否認,專業機構手上還有很多好東西,就看我們怎么挖掘了。”袁建成對此很樂觀。這種開發方式無疑能減少未知因素,增強新藥開發的可行度,相比自己開發便宜很多。”
仿制藥的短期效應
在軟銀賽富合伙人徐航等投資人看來,多肽藥物是生物制藥行業中一個很重要的新興領域,不過他們趕上的已是第二次熱潮。第一次熱潮是在1990年代中期,曾少貴和袁建成就是在那時“陷入”其中的。
1990年代中期,學術界和產業界都看好基因組生物學,認為癌癥、心血管、腦血管等疾病很快將被攻克,整個醫學界處于亢奮狀態,甚至很多業外資金都砸了進來。之前從事多年石油貿易的潮州人曾少貴就是其中一個,有了一定積累的他在1998年開始考慮涉足實業。通過總政下屬一家企業引薦,他認識了我國生物醫學界泰斗、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黎鰲教授,后者正是袁建成的導師。在黎教授的推薦下,當時已開始做多肽藥物研發的袁建成從重慶到深圳,和曾少貴一起見證了翰宇的誕生。
“我是被蒙進來的?!痹跊]有任何收入的那幾年里,曾少貴經常半玩笑似的對袁建成這樣說,他認為生物制藥的機會很多,可是自己就抓不住。在2005年實現銷售之前的7年里,翰宇不斷增資,累計投入這2億元,都是靠曾少貴的石油貿易等生意支撐。袁建成認為曾少貴內心一直對生物制藥有著堅定的想法,而且身上有著潮州人敢想敢干、不服輸的個性,曾不止一次說過,“我連工棚都住過,還有什么不敢干的?”
搞學術研究出生的袁建成更是缺少企業經營的經驗,直到2005年底他才成為翰宇總裁。2000年4月,翰宇與第三軍醫大學開展項目合作,引進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內毒素小分子多肽項目,準備完成這一國家I類新藥的產業化。2002年出國學習歸來的袁建成看過了美國最優秀的多肽實驗室,明白由于技術瓶頸導致多肽藥物在國內無法產業化,便一心要成立自己的專業實驗室。這完全是研究員的思路,因為研發一種I類新藥通常需要8~10年,彼時尚無任何銷售收入的翰宇要以這種方式起步實際上非常危險。
面對巨大壓力,袁建成感覺必須得轉換思路了,“我們采取了‘以短養長’的方法,做仿制藥達到短期內盈利,以滿足研發新藥的長期資金需求?!碑斎?,仿制的依然是多肽藥物。多肽藥物多為中高端用藥,因為原料貴、技術門檻高,相比其他仿制藥在專利過期之后價格下降70%,多肽仿制藥物只會下降30%。2003年,翰宇開始進行仿制藥研發,同時建設GMP車間。次年,第一款仿制藥產品——降鈣素走下生產線,這讓曾少貴興奮不已。這款產品定價50多元,同類進口藥則超過200元。至今,翰宇推出的多肽仿制藥物都大大拉低了國外的價格。
翰宇已經獲得批文的多肽仿制藥的共同點是:在國外已經上市,但國內并沒有或很少有類似的產品,而且已經過了專利保護期。目前中國引進的多肽藥物只有15種,翰宇拿到批文的有9種,而全世界上市的多肽藥物近60種,剩下的40多種便是翰宇未來仿制藥的目標。
在多肽仿制藥上翰宇終于找到了自己的節奏。雖然仍行走在自主研制多肽新藥的路途中,尚無斬獲,但袁建成認為,經過十年磨礪,翰宇由于多肽仿制藥的規?;a。在行業內已爭取到了話語權。目前,翰宇已建成的研發中心有80余人,是中國惟一的多肽研發基地。
看到行業的希望
1990年代末到2000年初是生物制藥領域受冷落的時期,資本更理性的投入到和基因相關的產品中來,其他衍生的產品也就隨之出現。從技術手段而言,新篩選手段的出現也給開發新藥帶來了更多可能,比如默克旗下的創投公司就投資了藥物篩選企業Nanolmaging,便是看中了其TCM三維成像技術可以被廣泛的應用在生物制藥公司的藥品研發中。
今年年初,輝瑞收購惠氏,這給了袁建成更強的信心。輝瑞本身沒有生物制藥業務,所以才收購了惠氏,輝瑞董事長兼CEO杰弗瑞·金德勒(Jeffrey B Kindler)表示,合并后的新公司將在一般醫療和特種醫療、小分子和大分子藥物方面均處于領先地位。之后,羅氏又控股了對生物制藥公司基因泰克,要打造創新型生物制藥企業。“從行業的動態來看,這些大公司都看好這一領域?!痹ǔ蓧阂植蛔刃牡呐d奮。如果說10年前誤打誤撞憑的只是一腔熱血,這時他認為自己才如夢方醒,對多肽產業的規律有了一定把握。
他解釋道,多肽藥物領域分三塊:第一是外包服務,第二是原料,第三是制劑(也就是注射劑、藥片或者膠囊類的產品)。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0~20家多肽原料藥生產商,主要集中在歐洲,制劑則完全被大型制藥企業壟斷。目前,中國介入多肽藥物領域的公司有700多家,上海吉爾化工和杭州中肽生化做得比較好,其他的公司不過100~200萬元的規模。袁建成認為,“他們只是做外包,很難做大做強?!?/p>
2004年醫藥外包市場興起時,翰宇也開拓了多肽藥物的外包業務。因為中國沒有培養多肽人才的專業,技術人員的背景基本上都是有機化學,翰宇必須自己培養,袁建成便想借助外包服務達到這一目的。而且,外包服務對于“掌握最新的國內外多肽藥物研發技術、趨勢”非常有價值。
在原料藥上,袁建成的思路是對外出口,定位于“原料藥提供商”,目前這塊業務占翰宇整個業務的20%。而對國內市場,翰宇除了滿足自身的需求,并不向其他公司供應原料藥,把原料藥掌握在自己手里,能“保證產品的競爭力”。
按照袁建成的計劃,原料藥只是翰宇走進國際市場的敲門磚,最終目的還是讓多肽制劑走出去。如果這一天迅速到來,袁建成還需解決生產能力的燃眉之急。2008年公司生產了500萬支多肽制劑,銷售達到483萬支,已接近生產極限。據袁建成透露,7月底,翰宇的新工廠將迎來GMP部門的檢測,產能會擴大3倍?!半S著新產品不斷上馬,也許兩三年后產能又不夠了?!痹ǔ尚呛堑恼f。
曾少貴覺得公司亟待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我們的規模、技術實力處于高中生階段,相對國外的‘博士生’公司,差距太大?!痹儋F和袁建成都想把翰宇打造成國際知名的多肽藥物品牌企業,為了這一目標,軟銀賽富合伙人閻焱透露,將幫助翰宇實現海外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