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弄虛作假、重復混亂等問題,有望通過法律制度從源頭上加以解決。2009年6月27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修訂后的統計法。這將有利于人們重拾對統計的信心與信任。
熱議統計焦點問題
國情國力調查、經濟運行監測、信息反饋發布……在國家經濟生活中,統計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手段和工具。然而,“數字水分”、“政績數字”等不實統計,讓人們對統計行為產生了“信任危機”。是什么因素產生了“統計水分”這個怪胎?如何來解決?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上,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對統計法修訂草案進行審議時,提出了諸多建議。
不能中央一套,地方一套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周堅衛認為,現在的統計問題很多,有些數據的真實性的確值得懷疑。各個省區市之間的數據,根據他們的相對數據和數據之間的關系就能看出問題。這個問題應該怎么解決?我主張從上到下統一領導。中央的統計部門一直到縣,就一直統一下去。而不要中央一套調查隊、地方一套調查隊,這種體制是不順的。不能中央一套、地方一套,既重復,又打架。在地方進行統計工作,總有各種不正常的因素在干擾,因為要講業績,以數字論英雄。
統計工作應該強調科學性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認為,在強調統計數據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外,還應強調統計的科學研究,通過統計科學的進步實現統計工作的與時俱進。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陳玉杰說,現在統計資料本身是否科學值得研究探討,而不科學的統計本身,價值就會打折扣。比如重復計算的問題就很明顯。按照這幾年公布的綠化數據,老百姓開玩笑說現在床頭都有樹了。她建議公布數據的時候應該對數據加以解釋,增強科學性。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周聲濤說,統計無論從方法、思路上都應適應新形勢。現在統計數據對不上,不一定是統計部門動了“手腳”,還可能是統計方法和手段的不足。因此,統計部門應該在思路、方法上與時俱進,使統計數據更加科學、準確。
讓群眾參與到統計工作中來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侯建國認為,應該進一步發揮統計數據的公眾作用,除涉及國家安全外的統計數據都應公開,向社會公眾提供查詢等服務。
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牟本理說,現在公布的有些統計數據同老百姓的真實感受不符,比如有些城市公布居民收入增長10%,許多群眾提出了質疑。統計部門有義務向公眾解釋這些數據是如何得出的。
路甬祥說,統計資料公布什么,什么時候公布都應該走上法制化的軌道,這不僅能夠促進統計信息的社會共享,同時也能更好地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進一步提高統計數據的質量。
對統計機構要管得更嚴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南振中認為,二審提交的草案對“官出數字、數字出官”進行了有效遏制,順乎民意。但是草案的相關條款只對統計數字的真實性進行了規定,沒有對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的違法行為作出處罰規定。因此,草案應當作出相應修改,讓統計機構對統計數據的真實性負責,不得隨意編造統計數據。
保障統計的獨立性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辜勝阻說,統計失真的問題很嚴重,層層作假、級級糊弄、按需報數、皆大歡喜,這是不公開的秘密。統計內容的嚴重失真,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要從體制上保障它的獨立性,才能解決問題。政府行政長官要改數據、報數據造假,下面的人怎么敢講?你的帽子和票子都在他手上,沒有獨立性,怎么可能有抗干擾的能力?所以體制的獨立性不解決,內容的真實性就永遠不能解決。
新法四大亮點
亮點一:公布數據統一歸口
新統計法規定:“國家統計數據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為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統計調查取得的統計資料,由本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公布。”
2008年12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對統計法修訂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一審修訂草案稿中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統計調查取得的統計資料與國家統計局取得的統計資料有重復、交叉的,應當與國家統計局協商一致后公布。
一些常委會委員和地方、部門提出,這里規定的“協商一致”含義不清楚,向社會公布的政府統計資料應當客觀、真實,而不是通過“協商”來解決。
全國人大法律委經同財經委和國務院法制辦、國家統計局研究認為,為避免出現政府統計機構和政府其他部門公布的統計數據不一致,影響政府統計數據公信力的情況,建議“國家統計數據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為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統計調查取得的統計資料,由本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公布。”
亮點二:民間調查和單位內部統計不適用于統計法
新統計法規定:“本法適用范圍為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的統計活動。”而不包括此前一審修訂草案涉及到的民間統計調查活動和單位內部統計活動。
一審修訂草案經過審議后,一些常委會委員和地方、部門提出,統計法的制定是為了規范和保障政府及有關部門組織實施的統計活動有序進行,保障政府統計資料的真實、準確,為國家管理和社會公眾提供統計信息服務。對于民間統計調查活動,一審修訂草案規定由國務院另行制定管理辦法;對單位因自身管理等需要進行的內部統計活動,暫無需由法律直接規范。因此,建議明確本法的適用范圍限于政府及有關部門組織實施的統計活動。
全國人大法律委經同財經委和國務院法制辦、國家統計局研究,建議增加規定:本法適用于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的統計活動。
亮點三:防止領導干部干預統計
如何保障統計數據質量,是這次修改統計法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而防止行政干預,則是關鍵中的關鍵。
原統計法規定,“各地方、各單位的領導人,如果發現數據計算或者來源有錯誤,應當提出由統計機構、統計人員和有關人員核實修正”。實踐中,很多領導直接打招呼,“是不是你們統計的數字有些漏了?”“是不是沒有體現我們的政績?!”通過這種種借口給統計人員施加壓力。對此,新統計法取消了這一規定,以防止地方、部門和單位的負責人利用這一規定干預統計數據的上報。
同時,新法還特別規定了對領導干部的“三個不得”,即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以及各單位的負責人,不得自行修改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依法搜集、整理的統計資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統計機構、統計人員及其他機構、人員偽造、篡改統計資料,不得對依法履行職責或者拒絕、抵制統計違法行為的統計人員打擊報復。
亮點四:強化對調查對象權益的保護
統計數據失真,有的是因為調查對象不配合,其根源是現行法律不能夠有效地保障統計對象的合法權益,對單個調查對象資料的保密制度不夠嚴。
原統計法規定的保密內容:國家秘密,私人、家庭資料。對企業的保密,只能是調查中獲悉的商業秘密。而在現實生活中,對企業上報的統計資料進行排序、評比的各種各樣的活動很多。因此,很多調查對象十分擔心統計機構把自己的商業秘密通過各種活動進行公開。為此,新統計規定:“統計調查中獲得的能夠識別或者推斷單個統計調查對象身份的資料,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對外提供、泄漏,不得用于統計以外的目的”。違反此規定的,將“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