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女士與李先生于1975年結婚。張女士于1977年5月8日在北京某醫院產下一女嬰并取名李斗。2006年4月,李斗因懷孕到醫院做孕期例行檢查,驗血血型結果為“A”型。由于作為李斗父母的李先生和張女士的血型都是“B”型,因此他們女兒的血型不應該是“A”型。換言之, “A”型血的李斗肯定不是他們的親生女兒。為了進一步確定李斗和他們之間的血緣關系,張女士夫婦與李斗一起去了某科學技術研究所做了“DNA”親子鑒定,檢測結果表明李斗與他們之間不存在血緣關系。
在和醫院經過長期協商無果后,李先生和張女士將醫院起訴到法院。原告要求醫院賠償其撫養李斗的費用20萬元、精神賠償金50萬元,并要求醫院提供1977年5月5日至5月12日在醫院生產人員的登記資料。在法院審理過程中,被告醫院辯稱原告的起訴已經超出法律規定的20年最長訴訟時效,并且認為醫院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原告的女兒不是在醫院被抱錯的。
人民法院經過審理,認為被告醫院在履行醫療服務過程中存在瑕疵,同時沒有證據證明原告女兒是在出院后被抱錯的,因此判決被告賠償原告精神撫慰金30萬元,駁回原告其他訴訟請求。法院判決后,雙方都沒有上訴,被告也履行了賠償義務。
點評:毛愛東(浙江英普律師事務所律師)
在法院審理過程中,原、被告雙方對本案的基本事實不存在爭議,被告認可原告李先生、張女士主張的李斗不是他們的親生女兒的事實;雙方的爭議焦點在于原告的親生女兒是在什么時間段內、什么地點被抱錯的。原告主張,他們從30年前出院帶走女兒后,一直撫養她成人,因此只能是由于被告的過錯導致他們的親生女兒被抱錯,且被告的行為導致原告精神上受到極大創傷。被告在庭審中主張他們醫院是一家歷史悠久、享有盛譽的三級甲等大醫院,在30年前就有嚴格的規章制度,所以醫院不可能發生抱錯嬰兒的事件。
對于這一爭議焦點,雙方都很難有確切證據來證明原告的親生女兒是在何時、何地被抱錯的。根據法院的調查和現有的證據,可以證明原告張女士出院后,李斗一直是由原告夫婦撫養成人的。按照常理推斷,父母從醫院帶走女兒后,不可能在自己女兒被調換后不知情,如發現自己女兒被調換,原告夫婦肯定會向公安機關報案,周圍的老鄰居和親朋好友也肯定會知曉,但目前沒有證據證明上述情形的存在。因此,法院按照日常的經驗法則認為原告的女兒被抱錯是發生在原告張女士在被告醫院住院期間,被告在醫療服務過程中存在瑕疵,且被告的瑕疵行為與原告女兒被抱錯的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被告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從辯證的角度分析,雖然原、被告雙方都沒有證據證明原告女兒被抱錯的確切地點和時間段,但不是在住院期間被抱錯,就是在出院后被抱錯。從現有證據來分析,原告的證據更有證明力、更可信,這就是通常所講的“優勢證據”規則。
進一步講,認定原告的女兒是在住院期間被抱錯的判決能更加接近事實真相、體現司法正義和社會公平。原告夫婦在撫養女兒30年后發現女兒被抱錯、30歲的女兒并非親生,應該說在精神上受到了極大傷害。此外,由于該案件的特殊性,訴訟時效的計算也應當具有特殊性。因此,法院在綜合被告的過錯程度以及被告對原告造成的精神損害程度等基礎上,判定被告賠償原告30萬元精神損害撫慰金。
法院沒有支持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其撫養李斗費用的原因在于,李斗和原告之間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父母子女關系,即使他們之間不存在真正的血緣關系,撫養子女是父母的責任與義務。此外,原告提出的要求被告提供1977年5月5日至5月12日在醫院生產人員資料的訴訟請求,從保護他人利益、維護社會穩定和正常的生活秩序方面考慮,不應當得到支持。
這一案件體現了法院判決在正確適用法律的基礎上,真正做到了法律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當前,國家正在進行醫療制度改革,該案件的發生和判決,值得并且應該引起醫院和有關部門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