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河南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審議任命原建設廳廳長查敏為住房和建設廳廳長的議案,贊成票未過半數,任命案未能通過。真實的原因是,多數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對她的工作不了解,沒有給她投贊成票。而一名給査敏投了贊成票的人大常委會委員表示,她對査敏其人和她的工作并不了解,但她“信任的是組織的提名”。
人大代表及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信任組織的提名、相信黨委的決議當然沒有錯,但正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并非要用黨的領導去代替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人大代表對黨委決議和組織提名的信任,也不能代替人大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權。否則,如果人大行使人事任免權完全變成了黨委決議和組織提名的“復印件”,這樣的人事任免權又有什么實際意義呢?
既然憲法和法律給人大賦予了人事任免權,就說明這種權力是不可替代和轉讓的,具有不可動搖的存在價值和發展潛力。人大代表不能隨隨便便就對自己不了解的候選人、提名人投贊成票,也不能隨隨便便就對某些不明不白的辭職案、免職案投贊成票,對于人事任免的“任”、“免”兩個環節,都不能草率從事。有些地方的行政首長如走馬燈一般頻繁隨意更換,都得到了當地人大的認可。如果某些官員想走馬上任時人大按部就班舉手通過,想另謀高就時人大行禮如儀舉手放行,人大實際上淪為了對各種不正常“人事運作”給予機械確認的一個“過場”。這直接損害了人大的形象和權威,客觀上也助長了跑官要官、“人事運作”的不正之風,其危害性決不可等閑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