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權力失范屢見不鮮的語境下,國家賠償越來越受公眾重視。日前,再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國家賠償法修正案草案對此規定,按刑事訴訟法規定程序拘捕的人,事后決定撤銷案件、不起訴或者判決宣告無罪終止追究刑事責任的,可獲國家賠償。
無疑,這是一次國家救濟公民權利的重大轉身,它令人產生更多的法治預期。比如,擴大國家賠償范圍能否倒逼執法更加趨于文明?能否遏制公權力行使“合法報復權”?
理想的法治情境還有一種前提,就是要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公權力可能偏離正義軌道。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去保障公民權利。現實中,一些權力失范的鐵蹄曾經帶給無辜公民太多的傷害。近年來,甚至有一些地方少數公權力不惜行使“合法報復權”,使一些無辜公民遭受傷害。原因在于,現行法律留存著一定的彈性空間,在合法的制度框架內,一些公權力仍然能夠通過種種方式在滿足“程序正義”的情境下,假公濟私,報復與自己過不去的人。這種行為,很丑陋,也很隱蔽。
如果不能讓行使“合法報復權”的主體支付出相應代價,公民權利就很可能遭受更多的損害。這意味著,當前必須對“合法報復權”形成足夠的博弈力量。無疑,對被捕后無罪者實施國家賠償,將改變“合法報復權”的博弈形態——要么因為國家買單,“合法報復權”行使更加有恃無恐;要么因為國家賠償帶著公共利益受損,倒逼“合法報復權”無法遁形。無疑,理想的情境,應該是后者。
作為經濟救濟的國家賠償,必須獲得相應資金支持。如果要對被拘捕后最終被發現無罪者支付國家賠償金,這涉及到公共財政的使用,也就必須滿足相關的審查條件。由此,那些行使“合法報復權”的行為,自然也就得接受相關部門與公眾的審查。
這樣一來,在眾目睽睽之下,那些公權力自然也會擔憂“拔出蘿卜帶出泥”,露出自身的不干凈來。當“合法報復權”損害到權力自身利益時,更容易產生一種倒逼力量,通過制度建設,彌合相關制度缺陷,使“合法報復權”失去依存空間。
對被拘捕后發現無罪也要支付國家賠償,本身就包含著權力與權利之間的博弈。它的價值,不僅在于權利救濟本身,更在于對執法文明與理性的一種鞭策,在于催發進一步的制度完善,從而使公權力行使更加趨于公平與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