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眼看到農村青春偶像劇《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就感覺到了一種南方特有的清新寫意、水泠泠的質地,令我想起了很多年前臺灣著名鄉土電影導演李行先生的《蚵女》、《養鴨人家》、《原鄉人》等影片。彼時,在“健康·寫實”的前提下,李先生充分講究服裝、造型、燈光、外景這些專業環節,做精做細,乃至在選角上充分考慮視覺美,工整細膩、大氣耐看地拍出了鄉土題材電影的新模式。《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在內地電視劇里,或許也將起到類似的作用。
說到農村題材的電視劇,很多人會想起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籬笆女人和狗》、《轆轤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網》等紅極一時的片子,主打苦澀、苦情親情牌;近一點,是本山傳媒炮制的《馬大帥》、《鄉村愛情》系列,插科打諢,笑料頻頻。然而,這些電視劇都有一種擺脫不了的“土”味,這種土不僅僅是指題材上狹窄,一味以“小農意識”去管窺農民心態,更多的“土”還表現在拍攝手法的單一、塑造人物的扁平。在經歷了父輩們“先富起來”之后,70后、80后新生代農民的生活還那么簡單?農村文化娛樂生活還那么單調嗎?《八百里洞庭我的家》解答了我的疑問。
新生代農民很多是大學畢業下鄉實踐的能手,近年來,甚至很多地方的村官都是政府公開招聘的應屆大學畢業生,他們有文化、有理想、有技術,視野開闊信息連通,觀念新穎,手機電腦并用,精神物質兩手抓,在全國城鄉各地掀起了新農業建設高潮。如此背景下,如果農村題材的電視劇還按照從前“土觀念”去描寫這些青年,是不是會顯得很OUT,嚴重和時代脫節?最后,誰來看這樣老調重彈的劇情?一部沒有時代美感的電視劇能描寫這個時代,能引起觀眾的熱情共鳴么?很顯然《八百里洞庭我的家》一干主創人員,事前基本上考慮到了這些問題,所以作品一登上銀屏就吸引了很多人。
題材上,《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和以往的農村題材電視劇拉開了距離,從“多勞多得,勤勞致富”這樣屢見不鮮的選題上實現了一定突破,過渡到了在農村工業逐漸發展之后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面,環境保護的觀念得到了落實。其中,也揭示了在發展工業過程中農村作出的犧牲,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遷,新生代農民的大局意識,比如,紙廠造毒等事件就令人深思。農民在腰包鼓起來之后,要做什么?這是已經不用為衣食住行操心之后的新生代農民正在考慮的問題。
作為偶像劇,《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具備了形式美感,可看性很強。選角上,既做到了大方耐看,又和劇情自然結合,周一圍、藺達諾、徐翠翠這一批新生代演員,陽光樂觀,具有一種難得的親和力,沒有受到傳統農村題材電視劇的影響,把人物扁平化、類型化,而是個性鮮明,人物的生活方式,穿著打扮、臺詞對白,都具有一種迎面而來的親切感。大至這些年輕人的理想出路、生活方式、做事態度,小到婚戀、出行、起居這些細節,都和人物自然黏合,不顯得突兀。
在表現方式和拍攝思路上,《八百里洞庭我的家》頗費苦心,精雕細琢的畫面,很多地方像明信片一樣美麗迷人。拍攝角度、鏡頭機位、場景轉換、人物走位、美術燈光,都采用了偶像劇常用的拍攝方式,人物造型漂亮,轉場大氣精巧;劇集之間銜接流暢,張弛有度,小懸念、小包袱鋪設得恰到好處,吸引觀眾不斷看下去。人物面貌和故事發生地洞庭湖的風光有機集合,綠意盎然,滿目蔥蘢,為片子增色不少,全片洋溢著濃郁的南方魚米水鄉意境,外景和劇中俊男美女一樣耐看。
縱觀《八百里洞庭我的家》,整體包裝上,具備了時下偶像劇常見的“新、鮮、靚”三大要素,即故事新穎有趣,表現新鮮生活,視覺上靚麗時尚。雖然沒有城市題材偶像劇里名車、洋房、白領、名牌服裝這些符號化的東西,但是《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劇情本身帶來的環保、自然、和諧、風光這些具有時代意義的元素,為這個農村題材偶像劇增添看點和深度,不至于讓觀眾看完就忘,而是關掉電視后,還會讓人思考一些劇情之外的東西。
農村青春偶像劇作為一種新鮮的嘗試,《八百里洞庭我的家》摸著石頭過河,一身瑕疵難免。比如,過多糾纏于細節的渲染鋪墊,而整體流速倉促,氣韻偏弱;可能是主創人員深入生活不夠,很多東西靠資料拼貼、靠想象力完成,以至于對人物的行為方式、思考問題角度的考量,包括到人物的命名這樣的細節,還沿襲傳統了傳統劇情等。好在,瑕不掩瑜,《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像洞庭湖上吹來的一縷清風,提神醒目,舒服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