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的出現雖然為時不久,卻以空前的速度得到普及,日漸深入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乃至生存方式。據統計,目前我國網民已超過3億,并且正以高速增長著。作為一種新興事物,網絡在給我們帶來巨大利益和方便的同時,也埋藏著諸多隱患和危機。對此若缺乏清醒認識,不及時采取相應舉措,很可能就要面臨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美國前總統卡特的國家安全顧問)所預言的困境:“人類像一列飛速的火車,快速地奔向未來,但卻沒有方向。”
網絡對人的影響已是眾所周知,但人們對這種影響的認識大多流于表面,疏于認識網絡對人類深層次的異化作用,而這恰恰是決定人類前途命運的大事。那么,什么是異化呢?網絡異化有什么特征和影響?可否克服?
異化一詞來自拉丁文alienation,意思為轉讓、分離、疏遠、差異、精神錯亂等。一般而言,異化的基本含義是體現主客體的一種關系,即主體的產物成為異己的力量,反過來與主體對立,控制主體。網絡異化是技術異化的一種。對技術異化的理解一般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人類在利用自己所創造的技術改造、控制自然的時候,技術也以相應的力量反控制人類。另一種觀點則是將技術的負面效應等同于技術異化,從而將技術異化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技術對物質文明的破壞,造成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能源危機、人口膨脹等;二是技術對精神文明產生危害,造成道德冷漠、道德無政府主義泛濫、道德相對主義盛行等。
一、網絡異化及其負面影響
⒈網絡異化及其特征
如前所述,網絡異化是技術異化的一種,是指由網絡技術帶來的人的異化,即人創造、使用的網絡技術,在一定條件下失去了原有的內涵,反客為主,演變成外在的異己力量來支配人、奴役人,從而使人成為網絡技術鏈條上的一個環節,不斷地被網絡技術所統治,使人變成“蟲”。概括地說,從異化的方式、途徑、范圍等角度看,網絡異化具有多樣性、隱蔽性、非限制性等特征。
第一,從異化的方式看,網絡異化具有多樣性。計算機網絡的推廣和普及,為掌握網絡技術的犯罪分子提供了多樣化的高技術作案手段,諸如盜竊機密、金融投機、發布虛假信息、制黃販黃、剽竊學術成果、黑客入侵等,網絡犯罪活動層出不窮、花樣繁多。網絡異化的多樣性還體現在網絡對年輕一代身心健康成長的影響上,其中網絡低俗之風和網絡“文化侵略”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侵襲尤甚。如網上黃色流毒對青少年身心的摧殘,網上黑色信息對青少年精神的毒害,網上暴力文化對青少年行為的誤導;網絡黑客對青少年智能犯罪的示范等。
第二,從異化的途徑看,網絡異化具有隱蔽性。網絡的隱蔽性是網絡異化最突出的特征,無論是網絡金融詐騙,還是利用電腦盜竊銀行巨款;無論是造謠惑眾,損害商業信譽,還是網絡侵權違法;無論是利用電腦敲詐勒索,還是非法盜版、侵犯知識產權;無論是網上竊密,還是傳播病毒或虛假不良信息;無論是制黃販黃,還是文化的滲透與侵略都是在虛擬的空間中進行,有極大的隱蔽性。正是這個隱蔽性對信息技術后進的發展中國家危害尤甚。而且,這種隱蔽性對人性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人性在網絡的隱蔽性中可以得到充分暴露甚至扭曲,一些超常乃至荒誕的舉動在網上已不屬罕見。
第三,從異化的范圍看,網絡異化具有非限制性。在范圍上,網絡異化超越了地域和空間的限制,甚至超越了時間的限制。各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廣泛運用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地球上任何地方可以便利地在網絡上存取和交換信息。網絡的全球化必將導致網絡異化不受國界、地域、時間限制,任何一個黑客可以從地球上的任何一個角落向目標發起直接或迂回攻擊,通過計算機網絡獲取信息或竊取錢財或破壞信息系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其經濟軍事、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優勢,跨越國界,推行文化霸權主義。此外,“黃”、“賭”、“毒”通過網絡向全球傳播,已成為世界性公害。
⒉網絡異化的負面影響
第一,網絡的發展加重了技術對人的控制。電腦網絡作為人的大腦與神經系統的延伸,具有強大的人工智能功能,這些功能對人類造成難以自拔的技術依賴。不管是獲取信息、娛樂消遣還是人際交往,網絡都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必然造成人類喪失一些基本的生存功能,諸如計算、記憶、思維甚至感覺的能力,人類的官能因為電腦網絡的出現正在退化或者演化。甚至可以說,人正在網絡中淪為機器的奴隸,正在從人變為機器。
第二,網絡還剝離了人的理性與情感。作為道德主體的人具有三個不同維度的意義內涵,即理性、情感和信仰。在理想的狀態,三者應該是和諧統一的。然而,網絡技術剝離了三者的關系。目前較為嚴重的網絡沉溺現象表現為,一些人由于過分依賴網絡,漸至喪失理性,上網成癮,導致混淆了現實與虛擬,放棄現實社會的責任義務,造成社會角色混亂。電腦使人們彼此孤立,使得人們在敲擊鍵盤移動鼠標營造自我虛擬的交往空間時,淡化了真實而淳樸的情感,以致遺失了本我生存的意義,從而造成技術統治下冷冰冰的非人化傾向。
第三,在社會層面上,網絡促成了新的集權與不平等。網絡造就了一大批高高在上的技術官僚,他們集行政權力、信息優勢、技術能力于一身,形成新的社會壟斷。這批技術官僚以技術的力量控制著世界,以把握技術的方式來把握世界,而因為技術自身的遮蔽性,使他們又不能全方位地了解世界,自然也不可能與世界相和諧。同時,由于網絡自身的多樣性、隱蔽性和非限制性,必然促成不同思想的滋生和蔓延,容易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乃至網絡犯罪和社會混亂。
二、如何應對網絡異化?
控制論創始人維納認為,技術的發展對善和惡都帶來無限的可能性,新工業革命是一把“雙刃劍”,可以用來為人類造福,也可以毀滅人類。網絡的出現,意味著人類認知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意識觀念的巨變,這些變革蘊含著多重可能性,可以導向善,也可以導向惡。網絡以其技術的特性正在發揮著“雙刃劍”的威力。
如何來應對網絡異化呢?從宏觀上說,這需要在認識網絡的技術特性的基礎上,趨利避害,擇善而從,倡導一種具有普適性和可行性的網絡倫理。這種網絡倫理需要基于自律性與他律性的雙重建構,缺一不可。但從目前網絡實踐來看,網絡具有自身的倫理困境。
網絡倫理的困境。網絡是由經驗、數字和技術構成的虛擬世界,是一個超地域的無中心、無邊界、超國家的全球一體化的另類生存空間。在這樣一個生存空間里,雖然網絡行為主體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其行為也是自主自愿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網絡虛擬社會似乎與個人生活相關,網絡倫理似乎也是生命個體選擇的事情。但由于網絡中人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性別、年齡等都悄然隱匿,這些鮮活的生命個體在網絡上變成了一個個抽象的數字或符號,他們相互交往變成數字化的交往,其生存過程受制于各種模塊化的技術程序。因此,網絡必然導致道德失范、道德冷漠、道德相對主義等盛行,具體表現在:網絡行為主體的符號化決定了主體的不確定性,道德約束力下降,易于誘發網絡犯罪;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導致傳統倫理的弱化,出現了道德約束的真空地帶;網絡管理技術的滯后性不能形成有效的制約機制,導致了網絡道德的隨意性;另外,網絡經營的商業性使網絡道德的實際建設缺乏統一可行的標準,道德評價標準模糊化。
網絡倫理的信念基準。網絡倫理的構建就必須以維系網絡虛擬社會的基本公共生活秩序為目標,正確反映和合理規定網絡主體的共同意愿與義務責任為內容,構建一種對網民行為起規范和約束作用的普適性倫理形態。這樣一種倫理形態的構建從何處著眼? 一個習慣性的思路是主張從“最起碼、最基本的底線道德”入手,當然這也正是基于法制、技術控制的倫理基礎。然而,由此帶來的一個邏輯悖論是:法制“禁止”與技術“控制”的無差異性及其“無本質性”與網絡主體的差異性及其價值的多元性形成對立,并與網絡自身所具有的民主、平等、自由、兼容等品性相悖,并由此引發網絡主體的道德選擇困境和沖突。所以,構建網絡倫理的一個較為合理的思路應該是: 以“共同信念”為價值基礎的“道德共識”和以意志自由為前提的有限責任擔當的統一。
這其實就是康德的“實踐理性”在網絡社會中的落實。康德說,人有能力作出追求自認為是好生活的實踐理性;有能力尊重他人同樣的自我決定能力。前者體現自主性,后者體現自控性和“慎獨”原則。要達到正義原則和無傷害原則,必須在慎獨的指導下重提蘇格拉底的老問題:“什么是好的生活”,“怎么才能過上好的生活”。好的生活不應該是個體意義上的,而是整體意義上的,因為沒有無傷害原則和正義原則為前提,好的生活是不可能的。當然“慎獨”的原則在通常情況下是通過類似于康德的道德直覺和道德律令對當下行為作出正當與否的判斷,也就是說作為網絡終端的主體,對自己行為的道德與否應該是優先考慮的。基于這一思路,導出以下兩個重點,或可作為構建網絡倫理的參考:
第一,把網絡虛擬社會倫理與現實實存社會倫理結合起來,實現二者的雙向互動和積極互補。這就要求加強網絡道德的持久教育,提高網絡個體自身修養,增強網民的道德責任感,使外在的網絡道德規范內化為網民的自覺行動。
第二,把道德自律和制度他律、社會調控與個體自覺有機統一起來,實現個體“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雙管齊下。這就要求大力發展網絡的管理技術并加強立法工作,以外在的力量來使網絡主體的行為規范化。
總之,構建網絡倫理將是一個長期過程。隨著網絡社會不斷深入、有序發展,法制和倫理規范的健全,網絡社會教育的日益合理,一種有中國特色的網絡倫理體系一定能夠建立起來。
參考文獻
[1]弗洛姆:《逃避自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7年
[2]張汝倫:《二十世紀德國哲學》,人民出版社,2008年
[3]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4]李磊:《外國新聞史教程》,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
[5]鐘瑛:《網絡傳播倫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6][美]邁克爾·德圖佐斯:《未完成的革命,以人為本的計算機時代》,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2年
[7][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商務印書館,1999年
[8]張佐、趙祖地:《網絡異化與網絡倫理》,載《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2年第3期
[9]李敏、鄭丹:《網絡倫理的現實困境、原因及出路》,載《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作者單位:陜西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