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的新聞教育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目前我國已經有近400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新聞傳播學院或新聞傳播系、新聞傳播的教學點(即專業點)已經超過800個,在校生超過15萬人。①令人遺憾的是國內每年龐大的新聞專業畢業生隊伍卻不能滿足媒體市場的需求。探究問題的實質是相當一部分高校新聞專業畢業生的業務能力與新聞事業的高速發展不相適應。高校新聞專業學生的專業學習情況如何?為此,研究者以東北某高校新聞專業②本科二年級學生利用專業出版物(書籍、報紙、期刊)學習情況的實地調研為例,通過對學生的基本狀況、心理需求、價值取向的了解,為地方高校新聞專業教師因材施教、改善地方高校新聞教育教學管理尋求客觀的現實依據。
本次調查的目標總體是該學院本科二年級四個專業的學生,人數為287人。調查采用質化和量化相結合的方法,以調查問卷為主,焦點小組訪談、個案研究為輔,分層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式選取調查對象。即根據不同專業方向將總體抽樣單元分層,然后按照不同的比例(針對在校學生的特殊性)在各層抽樣框架內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按照設計共發放問卷92份,占目標總人數的32%,回收有效問卷9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到97.8%,推算本次調查誤差為0.5%-1.5%。鑒于大學生群體同質性較高,實際誤差應更接近于0.5%。
第一部分 分析結果
表現一:學生獲取專業知識目的單一,相對缺乏學習熱情和創造能力
數據報告顯示,4個專業的學生普遍認為學習專業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豐富學科知識和應對期末考試。其中,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對期末考試看的比較重,缺乏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僅僅是為了考試而學習,大大抑制了學習的創造力。相對而言,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濃厚,以豐富學科知識為主要目的。廣告學專業占72.4%的學生認為完成老師作業是專業學習的主要目的,顯然這與專業要求培養具備創造性、實踐能力強的廣告人才的目標不一致。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特點是比較靈活、隨性,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喜歡從興趣愛好出發,占42%的學生認為學習專業知識也是一種休息娛樂。
值得關注的問題有二:一是學生頭腦中普遍有著比較清晰、現實的考慮。豐富學科專業知識是為了期末可以得到理想的成績,順利畢業。二是學生缺乏正確的學習心態,缺少學習熱情。多數學生以完成老師作業、順利通過期末考試為學習的主要目的,不能真正意識到專業知識在今后實際工作中的重要性,造成走出校門后的眼高手低現象。如何引導不同專業、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正確、清晰地認識專業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合理、有效地利用學院的學習資源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表現二:學生獲取專業知識的途徑,宏觀上具有同一性、趨近性、集中性特點,微觀上凸顯性別差異
學生獲取專業知識的途徑主要包括:圖書館借閱書籍,期刊閱覽室閱讀專業期刊、報紙,課堂內外與老師、同學間的交流討論,瀏覽閱讀相關網站信息,聽取學術報告等。通過調查發現,專業并不是影響學生做出選擇的主要因素,學生獲取專業知識的途徑從宏觀角度來講,具有同一性、趨近性、集中性特點;從微觀角度來講,明確凸顯出性別的差異。
數據調查顯示,新聞學專業學生獲取專業知識的途徑,借閱專業圖書占59.7%,瀏覽相關網站占47.2%,與老師、同學交流討論占45.85%。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學生,排序的優先順序依次為,借閱專業圖書占55.6%,閱讀專業期刊占46.1%,與老師同學交流討論占45.1%。廣告學專業的多數學生選擇借閱專業圖書的比例占到74.1%,其次是瀏覽相關網站占58.4%,閱讀專業期刊占56%。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選擇略有不同,依次是瀏覽相關網站占51.2%,與老師同學交流討論占38.5%,聽學術報告占31.4%。
通過這項調查可以看出,多數學生在獲取專業知識時,首先是考慮從傳統圖書中去獲得。其次是不經常性的閱讀專業期刊、瀏覽專業網站、與老師和同學交流討論、聽取學術報告等。這樣容易導致三個問題的出現:一是較易造成專業書籍集中借閱、專業圖書需求緊張、圖書流動人群有限。二是造成其它學習資源的冗余和浪費。三是容易導致學生養成不科學、不協調的學習習慣。因此,在平日教學管理過程中,教師尤其是學院的權威教授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和不良學習習慣及時發現,給予指導和糾正。通過自身權威性的解讀與示范,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科學的學習方法問題。
從性別的角度來看,在同一選項中,男女選擇結果的比例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調查結果顯示,新聞學專業的男生比女生更傾向于通過借閱圖書的方式獲取專業知識,兩者相差了30個百分點。而廣告學專業的女生比男生更傾向于通過借閱圖書的方式學習專業知識,兩者相差了33個百分點。廣播電視新聞學的男生比女生更喜歡和老師、同學交流討論,而新聞學和廣告學的女生比男生更喜歡和老師、同學交流討論。在大多數情況下,選擇通過聽學術報告方式學習專業知識的學生中,女生表現更為積極。這說明,性別是影響學生做出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現三:學生思想存在誤區,專業素養欠缺,理論基礎不實
關于“您在利用專業出版物(圖書、報紙、期刊)學習過程中曾經遇到過哪些問題”的調查,在回收的90份問卷中,有72個人回答了這個開放性問題。調查數據統計分析如下:
4個專業的學生普遍認為,與專業相關的知識晦澀難懂,包括專有名詞看不懂,專業術語不理解,并且遇到問題不知道如何解決,缺少解決問題、交流溝通的對象和渠道。其中以廣播電視新聞學和廣告學的學生在這方面的問題表現的較為突出。新聞學專業的部分學生認為,新聞學應該是偏重業務實踐的,與專業相關的知識枯燥無味,沒有多大閱讀價值。他們忽視了自身專業理論素養的提高,在認識上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從訪談中可以發現,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性格外向活潑、耐性不足、學習喜歡從個人興趣出發,理論基礎薄弱。部分學生認為專業出版物的內容具有散、雜的特點,學習時會產生迷茫心態,沒有耐心和興趣閱讀。
同時,4個專業的學生普遍存在缺乏有針對性的尋找相關專業知識的能力。多數學生反映專業學習過程中所關注的問題,自己不懂也不知道通過什么方法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即便找到了答案,也不能準確地把握和理解。專業知識學習經常處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朦朧狀態。因此,學生認為專業知識枯燥無味、晦澀難懂,沒有興趣閱讀,還不如親身實踐能夠學習到的東西多。從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學生理論基礎學習不足,形成了流于浮躁、急于求成、迫于實踐的心態。
表現四:學生閱讀量有限,文化視野不寬廣
關于學生專業知識閱讀量的問題,本研究從學生每學期閱讀專業書籍情況、閱讀專業期刊情況(學術期刊,專業類雜志)、讀報情況3個方面進行詳細的調查分析。
⒈學生每學期閱讀專業書籍情況
4個專業中的大多數學生每學期平均閱讀1-3本專業書籍,只有少數學生會閱讀4-8本,還有部分學生根本不讀任何專業書。其中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出現不讀書的情況明顯多于其它3個專業。
調查分析,多數學生每學期平均閱讀專業書籍在1-3本,大學4年共8個學期,排除1個學期的校外實習時間,因此大學4年共7個學期在校學習時間,每個學生平均閱讀專業書籍量在7-21本之間。一般意義上講,每一名學生在4年大學期間,至少應該閱讀50本專業書籍。從調研的實際情況看,離這個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據了解,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推薦給學生閱讀的基礎參考書目為50本,他們的學生基本能達到這個數量。
⒉學生閱讀專業期刊情況(學術期刊,專業類雜志)
4個專業的學生,平均有近50%選擇偶爾接觸專業期刊(學術期刊、專業類雜志),近50%的學生選擇幾乎不讀,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占41.7%的學生選擇不讀,只有廣告學10.3%的學生選擇經常閱讀。
聯系前邊對學生獲取專業知識途徑的調查結果:多數學生在獲取專業知識時,首先是考慮從傳統圖書中去獲得。以及對學生在利用專業出版物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的調查結果:學生認為專業知識枯燥無味、晦澀難懂、沒有興趣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固有的學習習慣和態度直接影響了學生專業期刊(學術期刊、專業類雜志)的閱讀量,限制了學生的專業視野,限制了學生的知識結構構成。
⒊學生讀報情況
4個專業的學生幾乎表現出共同的讀報習慣。近25%的學生每周讀報1-2次,近20%的學生每月讀報1-2次,近25%的學生半年讀報1-2次,少數學生從來不讀報。接近半數的學生每月甚至半年才有1-2次的讀報習慣,學生平日接觸報紙媒介的頻度由此可見一斑。
綜合以上3個方面的調查,我們發現,學生普遍不具有高頻度的接觸專業出版物(圖書、期刊、報紙)的習慣,學生的閱讀量有限,文化視野不寬廣。那么學生業余時間是如何利用的呢?結合調查問卷中相關問題的結果顯示,業余時間男生普遍喜歡上網、運動;女生普遍喜歡上網、逛街、打電話等。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在專業學習上面并沒有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而導致大部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脈絡框架、知識點、學習方法等問題迷茫不清,當遇到不懂的問題時更是疑惑不解,不知從何下手。由此,就不難解釋為什么現在部分高校新聞專業畢業生的業務能力不能與新聞事業的高速發展相適應了。
第二部分分析建議
誠然,為了培養社會認可度高、綜合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各地方高校的新聞教學單位一直在不斷地努力探索與提高。但結合上述調查研究,我們發現,地方高校新聞專業學生的專業學習現狀不容樂觀。學生缺乏一定的學習毅力、耐力、能力、魄力。存在學習目的單一、學習熱情不高、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理論學習存在誤區、閱讀量有限、專業素養欠缺、文化視野狹窄等問題。
因此我們認為,首先要調整人才培養目標。現階段,大學人才培養目標過于簡單化,就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來講,基本上是一種口徑,即“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富有時代特征、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聞、宣傳領域的高級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學生畢業后,能分別在新聞、出版與宣傳單位從事編輯、記者與管理等工作。”實際上,這樣的目標定位具有強烈的“工具性”特征,而忽視了對人才的“人性”培養,大學的任務實際是培養“人”,提高人素質的。就任何一種專業而言,都要有它自己特殊的人才培養目標,這個目標不能簡單化和籠統化,更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專業培養目標的確定一定要符合專業的特點,也要符合現實社會的實際需要。
從高校教育的角度講,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于幫助學生能夠洞察人的知悉欲望和行為之間的關聯;識別新聞文化表征和新聞文化觀念的聯系;把握政治和市場脈動之間的關聯;掌握語言表達和受眾之間的關系;理解媒體環境和社會建構之間的關聯,從而全面理解新聞與媒介。在此基礎之上,我們把新聞專業的培養目標定為“四基”并重,突出特色。“四基”即“基本素質的提高、基礎知識的夯實、基本能力的培養、基本技能的訓練”。其中基本素質的提高是關鍵,基礎知識的夯實是前提,基本能力的培養是核心,基本技能的訓練是特色。據此,我們結合本學院現狀與特點,做到合理利用教師、設備等現有資源。
其次是要在實際的教學中,有具體的思路,要讓學生樹立專業意識,培養學生專業興趣,拓寬學生專業知識面,傳授正確的學習方法,具體思路如:(1)在育人指導思想上要做到“通”與“專”結合——即讓學生在學習上符合“四基”的要求。(2)在教學內容上做到“寬”與“窄”結合——即“新聞專業”教學計劃的制定要由通識和“專業”結合,還要突出專業性,不能和其他相關專業混淆。(3)在教學方法上做到“死”與“活”結合——讓學生處處有課堂、時時有老師。課堂教學要嚴格,即所謂的“死”;實踐能力培養和課外活動要“活”。二者結合,讓學生始終處在緊張與活潑的學習和實踐當中。教師必須參與指導學生的課外活動,將上課教授內容與學生活動相融合。(4)學生技能培訓做到“軟”與“硬”結合——所謂“軟”,就是在職業道德、綜合素質上要進行“軟”性管理與考核。所謂“硬”就是在專業學習上必須達到專業技能過硬。(5)學生成績的考核方式做到“試”與“查”結合。學位課和專業基礎課必須采取閉卷考試的形式,其中試卷考試成績占70%,30%做日常考查(包括學生出席5%、讀書報告或筆記10%、課堂討論5%、參與相關課程的課外活動10%,共計30%)。選修課采取考查的方式,可以采用論文和口試、實際操作、技能培訓考試,可以通過經專家組考核打分獲得證書的形式(證書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三個標準,并記錄成績)。以上各種考核不合格者必須采取相對應的補考、重修的形式以達到畢業的要求。
第三,教師除了正常授課以外,要充分利用有效時間與學生多方面接觸,形成有效的互動。這樣通過循循善誘的機會,可以有效地打破學生對專業產生的隔膜,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和諧的氛圍,從心理上讓學生對本專業產生認同感、接近感、自豪感。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變化,重視人際傳播效果。多數學生做出決策的依據來自于人際傳播下的相互影響。教師應該善于通過利用自身的權威性來有效影響人際傳播的效果,對學生群體中的意見領袖人物重點施加影響。同時,要加強人文關懷,從文化視野下重新審視新聞傳播教育。加強培養學生的傳播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能力、重視社會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塑造。
總之,重點打造理論廣、技能精的復合型人才,積極改良理論教學思路和方法、加大教學實踐環節,改變辦學理念、創立新型辦學特色這是教學改革的關鍵。
注釋
① 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2008-2009新聞傳播學學科發展戰略報告》
②為方便起見,將具體調查學校隱去,特此說明
(本文系渤海大學教學改革項目《“四基”并重 突出特色——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模式與課程體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林嵒系渤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昱慧、黃鑫系渤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8級新聞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