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同志在《人民日報》創刊60周年視察報社時指出:“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我們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加強主流媒體建設和新興媒體建設,形成輿論引導新格局。”這對傳播媒介意味著什么?——意味著輿論引導與社會監督即將由新技術、新媒介步入新方式、新階段!
隨著網絡傳播受眾的與日俱增,網絡媒體開始成為言論頗具自由性、范圍頗具廣泛性、探討頗具深刻性、內容頗具包容性的“第四媒體”。而其時事評論欄目傳播范圍廣、點擊次數多、關注程度高、輿論影響大的特色尤為鮮明,如主流網媒時評:人民網“人民時評”、光明網“光明觀察”、四川新聞網“太陽鳥時評”等等(要么是主流報紙的網絡平臺、要么是省市各級的網絡門戶)。與傳統媒介相較,其討論時事更熱切積極、交流思想更自由暢意、吐露心聲更權貴不避、針砭時弊更尖銳犀利。在與電視、報紙等傳統媒介關于國內新聞獎的競爭中,一大批優秀的主流網媒時評作品脫穎而出:人民網“人民時評”作品《我們怎樣表達愛國熱情》獲得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2006年)、四川新聞網“太陽鳥時評”作品《網絡互動——災后重建廣納民間智慧》獲得第十四屆“宣傳四川好新聞獎”特等獎(2008年)等等,這一項項新聞領域里的大獎(原本為傳統媒介新聞作品設置、頒發)的獲得,標志著網媒時評已迅速成為輿論引導、社會監督的又一明鑒。
從當下網絡媒體時事評論的現象種種觀察之,其批評的聲音正呼吁文明理性。這個文明理性,在于網媒時評參與者的聲音,即其話語權的理性與文明表達;在于網媒時評把關人的聲音,即其議程設置、輿論引導、言論控制、信息反饋的靈活表示。
一、輿論監督:批評的聲音呼吁理性與文明
我們呼吁言論自由,正如沈敏特先生所說:“一切言論在言論的層面上(而不是付諸行動和實施),都享有自由表述和發表的權利。”以全民打虎的“華南虎照事件”為例,網媒時評與網友參與質疑、探討的聲音就勇敢地走到了職能部門的前面,并形成了強大的真相訴求與道德拷問,最終推動政府部門去偽存真、懲惡揚善。事件的圓滿解決不僅彰顯了網媒的監督效力,也反映了網友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公權參與意識。故孟航宇先生稱其“在中國新聞傳播史上留下了特殊的記錄”。但自由主義理論提出的“觀念自由市場”和“自我校正過程”之有效性又并不樂觀,這一點,從愈演愈烈的“網絡暴力”中可窺端倪。當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負責任的、僅逞一時之快的語言由普通網絡言論(如:留言發表、博客發文、論壇討論等)上升為傳播范圍廣、點擊次數多、關注程度高、輿論影響大的主流網媒時評的時候,其負面影響不言而喻。
無論是對缺失的善惡、真假、美丑、虛實之明辨的找尋,還是對公權參與、話語表達、道德訴求之享有的追求,都必須遵守現實社會的公共規則與道德底線。一旦觸犯,“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因此,理性訴求、禮貌表達、文明探討作為網絡基本語用規則呼之欲出。而這,恰是網媒時評(從標題到內容)需要注意并引以為戒的問題。我們看到,如河南大河網評圍繞“四川畫家李壯平請親生女兒當裸體模特” 的爭議而網發的評論標題《乖女兒,脫還是不脫?》、四川新聞網“太陽鳥時評”圍繞“畢文章《給郭敬明的‘擁躉’劉永濤上一課》一文”的討論而網發的評論標題《畢文章,你潑婦罵街又弄錯了對象》,等等,雖然也符合網文標題需引人注目的潛在要求,也暢快淋漓地表達了網友評論員的觀點、態度、立場,行文立意也都可圈可點,但由于缺乏對待批評對象的應有尊重、缺乏使用批評語言的應有文明、缺乏表情達意的應有理性,使得其傳播價值與說服效果大打折扣。
近日,葉匡政先生在《南方周末》發文指出“時評,正在成為一種腦殘文體”。腦殘者,跟風、無聊是也。即其所謂“讀者面前堆滿了文字,卻依然找不到任何思想的出路。”此說雖然筆者并不認同,但其筆鋒所指的一些時評“腦殘”的弊病確是令人深思。一些網媒時評反映出的諸如關系曖昧的贊歌式評論、言出不遜的泄憤式評論、人云亦云的跟風式評論、言之無物的混成式評論等等,屢見不鮮,不絕于眼。由此引出的網友話語權表達與網媒把關人引導的理性、文明等等,開始變得日趨緊要。
二、話語權:網媒時評參與者的聲音
筆者認為,大眾參與時事討論、闡發觀點意見,其顯性出發點是關于現實社會中缺失的對善惡、真假、美丑、虛實之明辨的找尋,其隱性出發點是對于公權參與、話語表達、道德訴求、社會監督之享有的追求。盡管我們的傳統傳媒做出了諸多努力,然而由于版面的編排限制、編輯的思想局限、媒介的模式束縛、社會的關系干預等等,大眾聲音并不能得到有效表達。這個尚不能有效表達的大眾聲音,通過網絡這個版面無限、發言自由、反饋及時的平臺悄然實現,雖然其中也有把關人基于媒介定位、意識形態等等的干預。但是,網絡傳媒通過把傳統媒介堅決維護并以之塑造“媒介驕傲”的話語權向其受眾的勇敢下放,實現了受眾話語的公開表達。這個公開表達,使得任何企圖掩蓋信息的行為、任何企圖獨霸話語的行為、任何企圖操縱輿論的行為,都變得徒勞無益,因為受眾正拭目以待。
但是,雖然網絡已經成為大眾實現自我表達的最暢途徑,然而鋪天蓋地、接連不斷的網友聲音又能將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某一范圍、某一問題的各種網友聲音迅速掩蓋,這就使得這些希冀自我表達、渴望他人關注的網友聲音開始矚目于主流網媒時評欄目這個大眾經常關注、踴躍參與、熱烈討論、積極撰文、渴求發言的地方。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一些網友或囿于成見、或激于義憤、或附于權勢、或混于視聽等等,其評論的聲音往往或迂腐、或偏激、或尖刻、或曖昧、或盲從,其傳播價值與說服效果通過與具有客觀性、新穎性、探討性的時評互相比較,便優劣可見。以北京市政協委員孫狄提交的《關于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新方案的建議》關于設立“學士后”為畢業生和企業解決就業、招聘難題為例,新華網“新華網評”《“學士后”解就業難題純屬嘩眾取寵》、湖南紅網“紅辣椒時評”《設置“學士后”是個餿主意》等,與金羊網“金羊評論”《“學士后”“碩士后”莫變成廉價勞動力》、海都資訊網“民情視點”《誰為“學士后”買單?》等從題目到內容的客觀性、新穎性、探討性、理性與禮貌文明程度等一相比較便高下立現。絕對真理絕對沒有,大眾話語表達的目的在于讓我們的聲音互相交流、讓我們的觀點互相碰撞,讓我們的探討互相修正,以便在此過程中激蕩出具有可行性的具體操作辦法(即相對真理),絕不是“東風壓倒西風”或者“西風壓倒東風”的簡單辯論。因此,我們呼吁網友尤其是網媒評論員既“快言、敢言、善言”,又“尖銳不尖刻、指出不指責”,理性與文明地表達話語權。
三、輿論引導:網媒時評把關人的聲音
就網媒時評言,如果說網友(或言網友評論員)是其前臺發聲主角,那網媒編輯(以下簡稱網編)無疑是其背后的控聲、塑聲、導聲主角。與傳統傳媒的把關人一樣擔當著議程設置、言論控制、輿論引導、信息反饋職能的網編,正是通過對網友聲音的引導、控制、分析、塑造、發布來實現其職能的。
雖然,如麥庫姆斯所說,“新聞媒介并沒有隨心所欲地為公眾設置議程的能力”,尤其是在信息方式多樣化、傳播途徑多元化的今天。但從主流網媒如:光明網“光明觀察”“焦點·爭鳴”專欄、中青網“中青時評·熱點聚焦”專欄、四川新聞網“太陽鳥時評·今日話題”專欄等處著眼觀察,網編為網友(尤其是網友評論員)設置議程的痕跡處處可見。網媒時評通過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網友的矚目方向和環境認知。雖然,議程設置的目的重在認知效果,即是通過告訴網友“想什么”,從而將其著眼點和注意力引導到特定的問題上。但是,這并不是網媒時評輿論引導的終點,其終點在于態度與行動效果,即是告訴網友“怎么想、怎么做”的問題。主流網媒如:四川在線“麻辣燙時評”的“天府特約”專欄、人民網“人民時評”的“時評熱議”專欄等正是通過選擇熱點時事、確立立論方向、向網友(包括紙媒的高級記者、資深評論員)約稿的方式,讓網友知道網媒關注什么、發布什么、歡迎什么、鼓勵什么、抵制什么、反對什么,從而實現以網友聲音告訴網友“怎么想、怎么做”,并以此達到其引導輿論的有效傳播(其實質是說服與宣傳的一面提示)。
值得一提的是,像人民時評、新華網評等明確以“黨政喉舌、人民喉舌”自任的網媒時評,作為《人民日報》《新華日報》等黨政大報時評陣地的網絡拓展,其網友與網編的“同聲”現象本就無可厚非。但舍此而外的其他報系網媒時評、地方性網媒時評、商業性網媒時評等,不妨讓網友聲音真實些、自然些、銳利些,甚至可以多一些、雜一些、鬧一些,尤其注意鼓勵提攜那些言人所未言、發人所未發的勇敢聲音。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網媒時評在一些具有突發性、迅猛性、破壞性、影響性的時事面前的集體沉默、集體失聲的不正常、不健康現象;也只有這樣,代言百姓的網友評論才能真正行使其監督社會、吐露心扉、代言民聲的公眾輿論監督職能。這一點,新疆天山網阿凡提時評及其網編王大豪先生做的就頗具特色,以其編發的關于奧巴馬宣誓就職的一組網評為例,就集合了各種不同的網友聲音:有贊揚的鼓掌聲《從奧巴馬的演說中我們學到什么》、有調侃的嬉笑聲《奧巴馬讀錯誓詞的N種猜想》、有詮讀的理解聲《奧巴馬口誤只是一則花絮》、有批評的指責聲《奧巴馬的就職演說更像是篇勵志演講》等等,正是這各種不同視角、不同關注、不同態度的異質、異調之間的交流、碰撞、探討,讓讀者(如筆者)有了綜合的認知,從而產生了清醒的認識。而這,正體現著說服與宣傳的兩面提示或多面提示的有效性。
網媒時評逐漸成為網友表達話語、吐露民聲、參與公權、監督社會的有效路徑,也逐漸成為網媒設置議程、引導輿論、反饋信息、傳達民聲的又一方式。相信,隨著網編把關在認識與操作及網友評論在理性與文明上的改進,網媒時評必將成為輿論監督的又一明鑒。
參考文獻
[1]李燦燦:《默默站在人民時評身后》,人民網觀點頻道,2000年3月18日
[2]阮志孝:《和諧社會的媒介輿論監督與人民監察制度》[J],《成都大學學報》,2008第5期第99頁—第102 頁
(作者單位:四川社科院新聞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