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公布了第五屆(2008年)全國行業報(部分)文字編校專項質檢結果。6月23日《中國新聞出版報》以《行業報年度“體檢”報告公布》為題,做了詳細具體的報道。從報道中不難看出,“體檢”是嚴格的,報告是全面的,結論是正確的,對督促新聞出版單位強化質量意識,提高編校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覺得,在個別的表述上或許稍有疏漏,似應更加準確嚴謹。在此不揣淺陋和粗疏,提出來與質檢專家們商榷,并就教于各界讀者。
一、報告在首先指出“一些報紙出現了帶有政治色彩的錯誤”時,“質檢委員會的專家指出,31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2個省、5個民族自治區、4個中央直轄市。”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的劃分,“(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
有鑒于此,第一,不能說“31個省級行政單位”,按照民政部的統計報告,可稱為“31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而所謂“省級行政單位”,可以理解為省級人民政府。第二,作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區,法定名稱不是“民族自治區”。第三,直轄市的法定名稱就是“直轄市”,不稱“中央直轄市”。
二、專家們嚴肅指出,“國外攻擊我國的民族自治政策時常說‘自治區實際上是一個省’,但事實上,中央給各省和各民族自治區的政策有很大的不同”。
我們的朋友遍天下,此處不宜籠統說“國外攻擊”,其主體似應采取“國外敵對勢力”等說法。同時由于“中央”的特指含義,在回擊惡意攻擊時,也不宜簡單說中央的政策如何,而應闡明我國憲法和法律的相關規定。
三、在隨后指出“第二個表現是一些報紙出現了知識性的差錯”時,專家指出:“哪些國家的領導人應該叫總統,哪些應該叫首相,還有哪些應該叫總理,辦報應該講點知識,不然就會鬧笑話。”
這個話沒有講到點子上,而且可以引起三者是在一個層次上的誤解。實際上,總統是某些國家的元首的名稱;首相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內閣的最高官職,如英國、日本,在日本又稱總理大臣;而總理則是某些國家政府首腦的名稱。有些國家既有總統,又有總理,如俄羅斯。關鍵是,這與各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相關。
四、接下來說:“又比如,某報在報道中多次出現了‘人大主任’這種說法。對此,質檢專家表示,少了‘常委會’3個字也是不對的。全國的稱‘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副委員長’,地方上稱‘人大常委會主任、副主任’,只有鄉鎮一級的人大沒有常委會,其領導稱‘主席’,這些都是應該掌握的知識,不能搞錯。”
這里有兩個問題要明確。第一,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立法、監督、決定、任免等權力,是通過會議決定的形式來行使的。可以說是“票決制”,每位代表一票,權利平等,集體行使職權。實際上各級人大都不設領導職務,說起“領導”,也是集體領導。這就不能簡單說“其領導稱‘主席’”。第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行使的職權之一是:“選舉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副主席”。既然正確地強調要說成“人大常委會主任、副主任”,對鄉級順理成章應稱“人大主席、副主席”。少了“人大”兩個字自然也是不對的,同時依前例也不該只說“主席”不說“副主席”。
五、“質檢專家指出,報紙使用外文字要求加注漢譯這是國家語言文字法、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要求的,也是報紙編校差錯認定細則規定的。”
這里有兩個問題要注意。第一,我國現行語言文字的通用范圍有所不同,分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及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數民族聚居地方通用語言文字兩個層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范漢字。因“國家通用”有特定含義,在表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時,不能簡單地說成似是而非的“國家語言文字法”。第二,報告中涉及的那個文件,應該是《報紙編校質量評比差錯認定細則》,不該有意無意漏掉“質量評比”幾個字。
六、報告中專家詳細論述了“‘通信’和‘通訊’兩個詞在用法上是有區別的”。
從常識上說,這里的“通信”和“通訊”不是一個詞,也不是同義詞,理所當然“在用法上是有區別的”。好比說“消滅”和“差錯”在用法上是有區別的,這話在實質上有什么意義呢?
這里應該指出的是,如今誤用“通訊”,其實事出有因。歷史上在表示現今“通信”的一個義項時,確實用過“通訊”。而后來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規范名詞是“通信”,其英文是communication。全國科技名詞委發布的《通信科學技術名詞》明確指出:“曾稱‘通訊’。”足以說明“通訊”早已是被淘汰的舊名。在教育部的學科分類中,已經用“通信”取代“通訊”作為學科名稱,如: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技術等。2005年6月第5版《現代漢語詞典》中“通訊”的第一個義項,就是“通信②的舊稱”,而在“通信②”后,亦注“舊稱通訊”。在指出有關誤用現象時,揭示出如此背景,使讀者了解其前世今生,明確現行規范,對于有效糾正如此誤用,將會是十分有益的。
七、“質檢專家表示,……‘需’是動詞,有需要、需求的意思,有時更指需要用的東西。”
這其實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說法。一詞多義是普遍現象,“需”在表示需要時,自然是動詞無疑。但“有時更指需要的東西”,例如“軍需”,則是準確意義上的名詞。
八、“關于‘截至’和‘截止’,質檢專家分析說,……‘截至’用在表示時間的詞語之前,‘截至’用在表示時間的詞語之后。”
句子中最后一個“截至”,顯然是“截止”之誤。
九、專家指出:“在‘據不完全統計,中直單位、經濟發達省市選派到廣西掛職的干部,大約近400人’一句中,‘大約’和‘近’意思重復,應該去掉一個”。
數字前面加“大約”表示約數,是雙向的,即表示可能比這個數字稍大一些,也可能稍小一些。而用“近”來表示的約數,則是單向的,即表示單向接近這個數字,比這個數字略小。這就不能說“‘大約’和‘近’意思重復”,而是這種說法其實所指不明。如果實際上不到400人,可以單獨用“大約”或“近”,用后者更加接近實際情況。如果實際上多于400人,只能單獨用“大約”,不能用“近”。如果確實不知道準確情況,只能用“大約”。
十、“質檢專家舉例說,在‘當冰雪災情隨著天氣轉暖、萬眾一心的奮戰漸漸隱退,我們的攝影人又開始收集資料、整理影像、舉辦影展,讓這些記憶中的瞬間再一次將大家感動’一句中,‘隱退’后面應加一個‘時’字,此類為有‘當’無‘時’病句。”
不能籠統地說“有‘當’無‘時’”就是一種病句類型。呂叔湘先生《現代漢語八百詞》中有許多例句:當我畢業那一年,哥哥從外地回來了。當他走的那天上午,我還看見他的。當洪水來臨之前,要做好防汛工作。明年當春暖花開以后,我一定去杭州重游西湖。全都是“有‘當’無‘時’”,都不是病句。
十一、“三是省略號不應獨居一行之首而置于行首。比如,在‘……江蘇省代省長羅志軍在今年江蘇省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一句中,句首的省略號應放在上一行行末,或將上一行末的一個字拉過來堵上。”
這其實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說法。第一,后面的例句不能支持前面的標成黑體的總結論,二者不是一回事。第二,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中只規定:“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和冒號一般占一個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現在一行之首。”“引號、括號、書名號的前一半不出現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現在一行之首。”《報紙編校質量評比差錯認定細則》規定:“句末省略號不應獨居下一行之首。”都同例句無涉。
十二、“二是帶物理量的數字應該用阿拉伯數字而用成了漢字。比如,在‘……將借助奧運之天時、十萬平方米新館之地利’、‘可是,兩者相差三百多千卡的能量呢’等兩句話中,‘十萬平方米’、‘三百多千卡’分別應為‘10萬平方米’、‘300多千卡’。”
這個表述有多處含混不清,甚至似是而非。第一,物理量是一種量值,包括數值和單位。“帶物理量的數字”說法,令人莫名其妙。按照《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物理量量值必須用阿拉伯數字,并正確使用法定計量單位。”第二,“等”字可以表示列舉后煞尾,但此處全部列舉也一共只有兩句話,還要說成“等兩句話”,如此用法實在少見。第三,物理量量值要用阿拉伯數字無疑,同時《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指出:“用‘多’‘余’‘左右’‘上下’‘約’等表示的約數一般用漢字。”“三百多”顯然是約數,而“300多千卡”肯定是一個具體的物理量,這就面臨著一個兩難選擇:按照有關“約數”的規定,要寫成“三百多千卡”;按照有關“物理量”的規定,又必須寫成“300多千卡”。而《報紙編校質量評比差錯認定細則》中,一個“小豬崽剛買來時才二十來斤”的例句,可以支持“三百多千卡”寫法的成立(注意這個例句中的“斤”,屬于文學作品中可以出現“斤”的情況)。第四,既然是糾錯,理應同時指出,“千卡”不是法定計量單位。第五,千卡是熱量的非法定計量單位,應同時指出“三百多千卡的能量”說法中的知識性舛誤。
十三、“四是阿拉伯數字不應夾用漢字而夾用了漢字。比如,在‘全省3萬5千多家事業單位中,有66.7%的事業單位實行聘用制’一句話中,‘3萬5千’應為‘3.5萬’。”
尾數有多個“0”的整數數值一般可以“萬”、“億”作單位,而不用“千”,或說夾用漢字記位時不用“千”。不能籠統地簡單地說“不應夾用漢字”。《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中的示例“10億817萬5288人”,不是在準確的意義上夾用了漢字嗎?
十四、“三是電視、熒光屏的尺寸應該用‘英寸’而錯用成‘寸’。”
根據國務院1984年2月27日發布的《關于在我國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制度的命令》,“英寸”不是法定計量單位,電視機、熒光屏的規格不應該用“英寸”來表示。要說“應該”,應該是改為“厘米”。依法辦事,只能這么說,不能實際上還在提倡使用英制計量單位。
值得注意的是,實行法定計量制度后,表述電視機、照片等規格,曾一度改為相應的“厘米”。然而好景不長,習慣勢力使然,沒過多少時間就又退了回去。這里面還有工程技術層面上的原因,二三十年就讓人們都習慣,怕也難。實際上仍然流行用“英寸”,也真是無可奈何。但“英寸”不是我國法定計量單位這一點,是不可動搖的。可不能旗幟鮮明地提倡“應該用‘英寸’”。
十五、報道中有這樣一段話:“某報在題為《愛倫堡〈人·歲月·生活〉新雅插圖本》一文中介紹蘇聯作家艾倫堡著作《人·歲月·生活》‘解凍文字’時說……”
既然說是“題為”,就是指那篇文章的題目而并非文章本身,因而應該用引號而不是書名號。再有,“艾倫堡著作《人·歲月·生活》‘解凍文字’”一語中明顯缺失結構助詞,應該表示成“艾倫堡的著作《人·歲月·生活》的‘解凍文字’”。
此次“體檢”報告是一個很好的報告,相關新聞報道是一個很好的報道,業內和其他相關人士不妨認真學習研究,結合實際,總結出經驗教訓和規律性的東西。本文只是提出對更加準確表述的一點兒看法,也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旨在希望報告和報道臻于完美。必須指出的是,即使這些看法是合理的,也不會影響質檢中的賦分,千萬不要因此而節外生枝,背離行文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