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被人們稱做“紅色經典”的范文《朱德的扁擔》《在艱苦的歲月里》《歐陽海之歌》等,不久前又被刪出了“人教版”的小學教材。此前已有《狼牙山五壯士》在上海編寫的小學課本中被刪除及京劇進中小學課堂試點選擇劇目引起爭論的報道。更早一些時候,北京9區縣的高中語文課本中刪掉魯迅的《阿Q正傳》以及古典名篇《將相和》《孔雀東南飛》,而代之以金庸的《飛狐外傳》的報道也曾鬧得沸沸揚揚,引起熱議。語文教材與時俱進,適時進行調整,本來無可厚非,但掌握取舍生殺大權的專家們給出的一些理由以及流露出來的教育理念卻不能令人信服,很有稍加辨析的必要。
“時代過了,時代觀念轉變了”,“孩子們的生活環境又那么優越”,《朱德的扁擔》等課文中反映的精神過時了。這是主張刪除這些課文的一個代表性觀點。大家知道,精神的東西雖然是在一定時代的物質基礎上產生的,但某種精神一旦形成就有相對的獨立性和歷史繼承性。在現代化建設中,包括語文教材編寫在內的各項工作都需要更新觀念,但更新觀念是一個揚棄的過程,不能輕易丟掉被歷史實踐反復證明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思想觀念。莫說是《朱德的扁擔》《狼牙山五壯士》等教材中所體現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艱苦奮斗、官兵一致等革命精神,就是《將相和》中體現的團結協作精神,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仍然是戰勝困難,推動改革和建設健康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我們永遠應當繼承的傳家寶。至于因為現在大部分孩子生活環境優越而成為刪除這些課文的理由,更是缺乏說服力。這些年來,由于受國際國內形勢發生的巨大變化、西方不良文化及生活方式的滲透、網絡病態現象(網絡暴力、網絡色情、網絡欺騙等)的侵蝕、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的誤導、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削弱等原因的影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革命道德正在對孩子們失去約束力和感召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需要讓孩子們了解先輩創業的艱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重大歷史事件和優秀文化遺產中,從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的歷史中,從革命領袖、民族英雄、先進人物的成長中,增強愛國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確立遠大志向,規范行為習慣,提高基本素質,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那些打打殺殺的暴力場面容易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教育部決定在全國部分省市的中小學開展京劇進課堂試點,有些人以上述觀點為由,反對把《沙家浜》《奇襲白虎團》等劇目作為教材入選。凡是看過這些劇目的人都清楚,《沙家浜》《奇襲白虎團》和《朱德的扁擔》《狼牙山五壯士》等課文一樣,都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國內革命戰爭為背景的。反映的是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浴血奮戰的光輝篇章,多少年來,孩子們正是在這些作品所歌頌的英雄人物的崇高理想、獻身精神、高尚人格的熏陶感染之下,在大人們講的“解放故事”中找到了自己的青春偶像和人生坐標,源源不斷地吸取著健康成長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們怎么能夠把這些作品中展現的正義戰爭可歌可泣壯麗畫卷說成為“打打殺殺的暴力場面”?又怎么能把傳承昂揚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念,向孩子們灌輸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道理的教學活動,斥之為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陰影”?筆者最近從《光明日報》上看到一則資料:以色列政府將每年4月20日定為猶太人大屠殺紀念日。前總理沙龍慷慨激昂地說,我們要通過多種手段,讓受難者的名字、故事、形象“深入到我們的孩子及子子孫孫心中”。他們怎么不擔心這種傳統教育給孩子們“留下陰影”呢?強大的民族必有信仰,信仰凝結著民族歷史精華。現在,政界、學界有些人明里暗里都在倡導不加分析地與西方“接軌”,把別人丟棄的垃圾捧為至寶,西方國家許多真正的好東西,像這種把苦難歷史當成民族財富的先進教育理念,我們為什么就學不到手呢?
以前一些課文“過早地以意識形態觀念導入小朋友的心靈是不妥的”。在主張把《朱德的扁擔》等課文從語文教材中刪除的諸多理由中,這個觀點最有“高度”、最為露骨,因而也最為荒謬。什么是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形態屬于社會的上層建筑,是人們對世界和社會的系統的看法、見解、信仰和追求,對每個社會成員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都施加著深刻的影響。正因為意識形態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旗幟,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生存和發展方向,世界上任何一個主權國家的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地位,都要竭力維護其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高度重視對包括未成年人在內的國民進行意識形態教育。一個人的青少年時期,正是思想意識的形成期,可塑性很強。利用這個黃金時段,在他們純潔的心田里灌注先進的思想道德觀念,進行早期的意識形態啟蒙教育,對他們一生的成長都有決定性意義。隨手翻開一本人物傳記,從中都可以發現,大凡精英人物,無不在孩提時代就受到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意識的熏陶,早早就立下了報國之志,才有了后來的報國之行,最終成為棟梁之才。
有學者指出,中國語文與母語、漢語、中文等義,像國歌、國徽一樣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尊嚴,是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族思維、民族品格、民族特質、民族智慧的奠基者、培土者,語文教育被認為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因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馬克思語),人們的思維活動與語言不可分割;在一篇文章中,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也不可分割,所以語文教材編寫從來都是把人文性、工具性、知識性等密切結合起來,強調以語言為本體,以人文為靈魂。這些本來早已被人們廣泛認同、又被實踐反復證明是正確的道理,近些年來卻頻頻遭遇挑戰。有些人受“淡化意識形態”、“告別革命”、“拒絕傳統”等錯誤思潮的影響,在語文教材建設中極力推崇重術輕道的工具論,批評過去的教材把“道德教育、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看得過重”,公開和國務院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規定的“把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有機統一于教材之中”的要求唱反調。梁衡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談到,2002年新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學大綱》中,甚至回避事關民族大義、愛國主義傳統等大是大非問題,不敢理直氣壯地承認岳飛、文天祥是民族英雄。這些否定語文教學的意識形態特性和人文特性的奇談怪論是不是否定一切意識形態和人文精神呢?事實好像并非如此。從周杰倫的《蝸牛》被上海市教育部門推薦給上海中學生傳唱,《飛狐外傳》被北京市列入中學語文教材,而《朱德的扁擔》、《狼牙山五壯士》以及魯迅的一些文章、古典名著被從語文教材中刪除的情形來看,這些人要否定的其實只是革命的意識形態,先進的意識形態,用這些人推崇的理念來指導語文教材的編寫,語文教學焉能不步入歧途?!
(作者單位:甘泉縣道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