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華商報社首次派記者赴美采訪時政新聞,見證金融危機下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就職,同時為境外非體育賽事采訪獲取第一手經驗,為報社海外采訪鋪墊人脈,奠定基礎。作為本次采訪兩名記者中的一員,我在經歷艱辛采訪的同時,最強烈的感受有兩點:一是世界真的是平的;二是網絡真的很猛烈。
年初,在報社總編輯鮑劍推薦下讀了《世界是平的》一書。這本書中所提到的,此次出去采訪,都直接遭遇了。第一是物質層面,處處都是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而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不再是被鄙視的文化,正在美國被廣泛接受。第二是在一些世界公用的平臺上,找不到自己的身影。
一、對外推介很重要
出國前,編譯組在與采訪對象聯系時,發現對方欲了解華商報社的信息,都是通過一個百科全書網站——wiki百科(wiki百科是一個自由、免費、內容開放的百科全書協作計劃,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這個站點使用Wiki,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編輯wiki百科中的任何文章及條目),查詢我們的資料,在這個網站上,包括《紐約時報》、美國白宮等都可以找到相關信息,但是,關于華商報社的信息卻一點兒都沒有。這個網站是歐美比較通用和認可的一個查詢網站。于是,2008年12月在技術部的幫助下,在wiki百科上推出了介紹華商報社的中文版,但沒有英文版。其實西方人也挺簡單,他們就認這個,他們認為,在wiki百科上都找不到,估計不是什么大公司。他們的理解盡管很可笑,但很實際。因此,雖然我們報社在國內都市類傳媒中競爭力名列前茅,我們有強大的實力,但這些都因為沒有推介而不被認可。
在這個世界的平臺上,我們找不到自己的身影。我們說世界是平的。在世界越來越大同的前提下,你不走出去,他也會進來,怎樣利用這些平臺,是我們亟需正視的一個問題。
二、“消失”的紙質報紙
關于第二個感受,舉一個例子,我在地鐵、公共場合,沒有看到有手拿紙質報紙的,替代的是手拿blackbarry(黑莓手機),上網瀏覽咨詢、接發郵件的年輕一代。奧巴馬是第一個被允許在白宮使用黑莓手機的黑人總統。美國網絡的發達已經超越了我們的想象。
以前只是聽說紙媒的冬天,這次是切身感受。美國網絡覆蓋面積 (3G網絡:Att, T-Mobile, Verizon)很大。七成人使用互聯網,半數人已經離不開互聯網,民眾對網絡依賴程度相當高。對于20歲及以下的年輕受眾來說,當他們依賴網絡成為習慣,紙媒的讀者怎么辦?
請看下面的例子:
(1)奧巴馬就職當天,很多美國人是一邊吃漢堡,一邊用手機看其演講。國內,3G手機馬上就要普及,我們的競爭者,除了網絡、電視外,又多了一個手機媒體。
(2)2008年12月,美國擁有百年歷史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在官方網站刊登消息,宣布將于2009年4月起停止出版紙質日報,專注于自己的網絡版報紙。《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的聲明說:“2009年,本報將成為美國首家以網絡版替代紙質版日報的全國發行報紙。”
(3)在2008年12月5日開幕的第八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主任王晨表示,互聯網已經成為中國新聞輿論的重要力量。王晨指出,據調查,中國網絡新聞使用率達81.5%,用戶規模達到2.06億,互聯網日益成為影響廣泛、深受公眾喜愛的大眾媒體。
(4)2008年12月25日,美國調查機構皮尤大眾與傳媒研究中心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互聯網已經取代報紙,成為美國人獲取國內外新聞的主要信息來源。調查發現,有40%的受訪者及出版社表示,他們通過網絡閱讀國內外新聞,而將報紙作為主要新聞來源的受訪者為35%。
三、我的一些思考
⒈迎接新媒體,報紙實現順利轉型
2004年以來,報紙消亡說一直在業內流傳。狼來了,紙媒將怎么辦?中國報業經歷20年的高歌猛進之后,以2005年為“拐點”,傳統報紙停下了持續多年的上升腳步,進入一個拋物線般的下滑軌道。廣告增長率從持續了20年的高位跌落下來,就是這一趨勢的顯著標志,同時伴隨著的是年輕讀者的流失和發行市場的萎縮。
在美國,一個明顯的現象是,80、90后年輕人,大家都在使用手機上網,無處不在的網絡已經成為廉價、海量的信息源。報紙培養的未來讀者是正在使用這些信息源的年輕一代。這些人不再需要報紙了,報紙該怎么辦?
⒉即使報紙消失,新聞不會消失,重要的是改變和聯合
2009年2月18日,國務院通過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要求集中精力實施第三代移動通信產業、數字電視推廣、下一代互聯網應用等六大工程。技術上,一是無線寬帶的應用,二是3G手機的上市,三是網絡電視的推廣,四是數字電視的開播,五是更多的博客、播客,網友上傳的視頻,網絡越來越實用,越來越通用。
當技術手段解決了一切不可能后,報紙的便攜優勢消失殆盡,每個城市留存下來的報紙將非常細化,并不再有數報并存局面,弱勢媒體將迅速分化瓦解,存留下來的也將迅速改革。
一個例證:默多克“挺報”。2008年11月,傳媒巨頭默多克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一次廣播演說中駁斥了互聯網將使報紙消亡的說法。“當其他行業熱情迎接互聯網時代的同時,太多的記者朋友卻忙于荒謬地思考報業的滅亡。他們只顧著給自己寫‘訃告’,而無暇去為這機遇而感到興奮”。默多克補充說,“和那些宿命論者不同,我相信報業將在21世紀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默多克認為,很多的報紙高管認為報業僅僅是印刷的紙質報紙,盡管一些報紙的紙質版發行量會逐漸減少,但同時會在網站和郵件訂制新聞、廣告等領域贏得新的受眾。報業的機遇就在于,不要在印刷版這棵樹上吊死,而要為讀者提供更豐富的新聞和意見。
另一個例證:金融危機下,報紙的精讀率保持了上升。雖然在美國年輕人中,閱讀報紙的比例越來越低,但還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2009年3月2日的《紐約時報》刊登一篇文章,據最新調查報告,2008年,報紙的精讀率同比上升了。而其原因是金融危機。財經新聞和政府新聞閱讀率提升。為什么呢?因為民眾需要權威信息,而不是網絡傳言。
但同時,據美國一家主流媒體報道,因經濟衰退加重和互聯網帶來的壓力,美國已有33家日報申請破產保護。有著150年歷史的美國《落基山新聞》2月27日出版了最后一期報紙。美聯社援引這一期紀念刊頭版文章報道:“我們今天非常悲傷地與你們道別。我們的報紙在丹佛,在科羅拉多,在美國以及在這個世界上的歷史就此結束了。”
其實,可以不去關注多少家報紙破產,網站的經營也舉步維艱。這是一場全球金融危機。
第三個例證:美國報紙早已偷偷蛻變。《亞特蘭大憲章報》是美國著名報業集團考克斯報業所屬的報紙,在美國南方報業市場頗有影響力。該報新聞部門從2007年開始陸續出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新聞部機構重組、重視本地內容以及壓縮發行范圍等,引起了美國傳媒界的種種爭論。該報的新聞部過去按照報道內容不同被分為社會新聞部、體育新聞部、商業新聞部等12個部門,在這次新聞部的變革中,這些部門被重組為4個全新的部門,分別是新聞與信息部、特稿部、數字部、印刷部。
新聞與信息部和特稿部是內容采集部門。其中新聞與信息部負責各種日常新聞的采集,包括都市新聞、商業新聞、體育新聞等,他們的主要功能是做好日常報道和廣泛的新聞采集。
數字部和印刷部是內容加工和生產部門,分別負責網站和報紙的日常運作。其中數字部的工作人員包括頻道主管和技術專家,印刷部的工作人員包括部門主編、 版面設計和其他一些類似的工作人員。他們被稱為“電梯人”,因為他們要不斷乘電梯上上下下,與責任編輯開會討論,以決定哪些內容在網站上刊登,哪些內容在報紙上刊登。
各部門都有獨立的工作方式,以內容采集的兩個部門為例,新聞與信息部的記者每天從9點開始工作,到10點半左右完成為網站提供的時效性強的稿件,然后把同樣的內容重新改寫以供給報紙,工作節奏很緊張。而特稿部記者的任務是寫深度報道,主要供給報紙,他們可以把新聞與信息部的材料作為線索進行深入采訪,工作節奏稍微輕松一些,為了督促他們,報社規定了特稿部記者的最少發稿數量:解釋性報道、描述性報道和人物特寫記者每年至少要發60篇稿件,調查性報道記者每年至少發12篇。
新的機構設置把網絡置于與報紙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了網絡媒體在《亞特蘭大憲章報》整體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性,總編輯華萊士說:“我們原來的新聞部不適應新的環境了,當時的編輯記者們深諳報紙的運作,卻并不了解網站,在新的環境中,這種狀態不利于我們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我們不再僅僅是報紙,我們要成為一個新聞和信息公司。”
為此,《亞特蘭大憲章報》刻意削弱了一些內容,這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取消了專門的全國記者和區域記者,關于全國和區域方面的信息報道大都采用通訊社稿件。同樣是集中報道地方新聞,報紙與網站間也各有側重,發行范圍則從原來的207個縣壓縮為73個縣。
在《洛杉磯時報》的門口,我也看到了上述變化。這家百年老店也開始重新整合機構設置。上述則只是報紙的變化,一個針對全球報紙編輯的民調顯示,未來報紙和新聞將走向免費提供模式,另外網站和手機將成為報紙新聞的主要傳輸途徑。
我們在上一次都市報浪潮中抓住了機會,在新一輪的媒體變革中,能否再立潮頭?
2009年,國內3G工程正式啟動,報道稱,在3G牌照發放后,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3家企業在2009年計劃投資總額為1700億元,其中,中國移動計劃2009年投資588億元,年底將在238個地級城市提供3G服務,占全國地級城市數量的70%以上,其中東部省(市)的地市將實現全覆蓋。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3G用戶計劃發展目標均要達到5000萬戶左右。
看到這些數字,我們的報紙怎么辦,我們的事業怎么辦?當1.5億的黃金讀者都去上網了,我們的產品銷售給誰?
讀者對報紙有依賴性,確實,伴著報紙一起長大的人對報紙有依賴,有忠誠。但任何忠誠和依賴都不是永恒的,會隨著技術的改變而改變,隨著年齡結構的改變而改變,隨著閱讀興趣的改變而改變。新媒體體積越來越小,界面也越來越人性化。小巧輕盈的掌上電腦和多媒體手機成了大家隨身攜帶的寶貝,成了最便捷的閱讀工具。只要動一下拇指,新聞信息就在手中展開。報紙確實是讀起來非常方便的媒體,但與多媒體手機比較,在移動中哪一個更方便?在搜索時哪一個更方便?在互動時哪一個更方便?答案一眼便知。
⒊明天,報紙在哪里?
(1)免費報
據報道,在一般報紙萎縮淘汰的同時,歐洲免費報市場卻是如火如荼。巴黎就先后辦了“地鐵報”等6份免費報紙。報紙發送地點,大都集中在地鐵站口。上班族們上地鐵前隨手取走一份,地鐵上聚精會神看。出了站,隨便一扔。此類報紙,專為地鐵上班族“定制”,內容短小,版面生動,頗受讀者喜歡。讀者一多,廣告就多,報紙生存發展,也就不成問題。
(2)手機報
事實上,現在的2G時代,我已離不開手機網絡了。印象深刻,在出門游玩時,隨便一地,只需手機上網,便得知當日重要新聞,只要手機百度一下,就可查到當地所有旅游地點的名稱來歷,出行參考。
當然,我更想看到為我度身定做的新聞,我感興趣的新聞,如果有一天,報紙可以做到輸入自己職業、教育程度、興趣愛好后就可以得到篩選過的,我最想知道的信息,我也同樣離不開報紙。只不過,報紙可能不再叫報“紙”,形式上更像手機網,但所有新聞須有報紙提供。
(3)……報
以各種名義、形式存在的新聞載體。
⒋現在我們能做什么?
(1)報網互動
傳統媒體一直是網絡新聞的主要內容供應商,報網融合,或者說是多媒體融合已經成為報業轉型的必由之路。紐約時報公司總裁小蘇茲貝格強調,《紐約時報》向受眾出售的并不是報紙,而是新聞、信息和知識,它長期的競爭對手不是同行中的《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而是微軟和時代華納,《紐約時報》要做“內容供應者”領袖。
華商傳媒集團新的戰略重點已經確定,報網互動將成為一項立足現在,奠基未來的重要策略。可以期待,有了這樣的戰略,這樣的雄心和眼光,華商也勢必成為中國的“內容供應者”領袖。
參考:《紐約時報》報網互動做法:
第一,紐約時報公司從1996年開始經營網絡,紐約時報網點擊率一直居美國報紙網站之首,多次被評為“全美最佳報紙網絡版”。《紐約時報》還積極與其他網站合作,將主報新聞打包出售,它目前是谷歌網站最大的內容提供商之一。
第二,以《紐約時報》上的內容為基礎,為3-12年級的學生編寫課外學習資料、設計課程和休閑娛樂,使其內容融入家庭日常生活,此舉受到學生、家長和老師的歡迎。公司在促進報網互動上的另一成功經驗是,讓廣告客戶在印刷版和網絡版上享有同樣的宣傳推廣機會,凡在報紙上登廣告的客戶,在網上登廣告就可以享受折扣。
第三,1999年,紐約時報網站遇到挫折,公司認識到不能用辦印刷媒體的思維來辦新媒體,于是對網站的組織結構、財務和產品進行改革,將網絡版的運作與印刷版完全分開,實行獨立核算、獨立經營。《紐約時報》將報紙和網站編采隊伍合二為一,要求所有記者既要給報紙供稿,又要會做視頻報道、及時上網發布消息,讓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共享。
第四,迎合各種讀者群。他們在內容上增加體育、科學、娛樂、藝術、休閑、美食、時尚、家與家居等專版,聘任行業著名專家撰寫文章,增加知名度和可信度。如,周末版是《紐約時報》的獨特風景,周末版版面數量和零售價格都是平時版的2到3倍,但發行量比平時版高出約50萬份,廣告額也高出一倍。周末版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開辟各種專版,創造了不少知名品牌,例如,《紐約時報》的“書評”被美國出版社和書迷們稱為“圣經”,某書一經推介,其銷量就會成倍大增。
(2)抓住機遇與3G供應商聯動,內容共享
3G行業在未來10-15年將是最大的利益增長點。為了其自身的發展,它必須尋求內容合作商,而華商傳媒集團在西北的影響力和內容提供實力都是其第一選擇,這個平臺潛力巨大,是未來重要的利益突破口。
從美國這個媒體戰爭前線歸來,以前很多模糊的東西清晰了,對報紙的發展有了更多認識和想法。新聞永恒存在,媒體永恒存在。我們熱愛并正在服務的報紙面臨新的變革時代,陜西移動5月份將開始正式進入3G運營,兩三年內普及。他們現在需要傳統、強勢、新銳的媒體聯手開拓,華商傳媒集團的介入正當其時,并且集團的戰略轉型也已鋪墊到位,報網合作2009年正式啟動,一個蒸騰的變革時代已來臨,我無限期待一場新的職業挑戰。
(作者單位:華商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