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員的稱謂現在比較統一,是專指新聞消息的播報人,除新聞播音員之外其它類型(僅從節目形態上劃分)節目的出鏡人都可稱做主持人。它是一個泛稱,在這當中,新聞消息類節目里那個參與采編新聞、在節目中有話語權,甚至主導節目的出鏡人就是主播,換句話說,主播是新聞消息類節目的主持人,而非新聞播音員。
主播這一稱謂的盛行是伴隨著電視新聞直播的到來而出現的。首先,目前國內不少新聞節目采用直播,報道中除解說、口播外,還要與前方記者進行對話,隨時了解新聞現場的情況,對突發情況進行應急處理,與演播室的嘉賓進行訪談等,其報道形式日益多樣化。這些都要求出鏡人具有判斷、駕馭新聞的能力。第二,受眾對新聞節目形式有著多樣化的需求,從而帶來了節目樣式的個性化、多樣化。根據受眾對象的細分,不同節目有不同的定位,報道的側重范圍不同,帶來主播的語言樣態不同,從而形成節目的鮮明個性。
既然中國的新聞進入了主播時代,今后會需要大量的具備主播素質的人才,那新聞主播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呢?
首先,除知識儲備外主播應有一定的新聞采訪閱歷。拿現場直播來說,新聞事實與報道同步發生,主播與觀眾在同一時間看到新聞事實,對事件的分析與評論完全靠主播的新聞敏感和采訪經驗來臨場發揮,不可能像播音員那樣依賴記者、編輯事前寫好的稿子。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和國際頻道幾次重大國際事件的直播報道中,魯健、徐莉、海霞等都上過主播臺,但從新聞現場的駕馭和對專家的提問中看出,他們幾個有明顯的差異。其中魯健及時、到位的報道與他做主持人前的工作實踐、研究生學歷、電視學專業基礎以及平時對報道選題的參與分不開。其他的主播像水均益對國際題材分析的駕輕就熟,恐怕得益于他長期擔任駐外記者的經歷。白巖松如沒有在廣播電視報當編輯的經歷和它自身的底蘊怕也不會在主播臺上有那樣犀利深刻的發揮。所以,新聞主播要有一定甚或多年新聞采訪的經歷,知曉上情、下情和國際、國內形勢,能迅速對新聞價值做出判斷,抓住細節及時評論,或向專家提出問題,或與觀眾、網友進行互動。總之,他在主播臺上能夠處亂不驚、游刃有余地掌控節目,牢牢地抓住觀眾的“眼球”。
其次,主播要有鮮明的個性,這種個性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個性應體現在他的專業性、權威性上。主播在某一領域里專業性越強,就越能夠把握話題的重點和方向,同時還要能夠尊重嘉賓的觀點并借用他的智慧,與嘉賓相映成趣,給觀眾以滿意的回答。知識儲備加上豐富的閱歷和專業性共同構成權威的主播。第二,個性體現在語言上,主播的語言要有足夠的信息量,要做到新聞性、知識性并重,開放與延伸并舉,談、訪、播、說、評樣樣能行。談要能談出觀點,談出見地,談出興趣,調動嘉賓或是觀眾主動參與進來發表各自觀點;訪要做到適時提出一些尖銳的敏感問題,引起觀眾的興趣;評要能對事件做出及時的恰如其分的評論,贏得觀眾的信任;播與說要流暢,有韻味,說要說的親近。要能根據節目的形式和不同的語境做出播與說的選擇。第三,主播要具備人文個性。人文性包括思想素質、科學精神、平民意識、敬業精神。主播是通過人際傳播的方式達到大眾傳播的職能,他理智、思辨,同時具有豐富的情感,愛憎分明。他自身所散發出的情緒感染力能夠帶動現場的氣氛,在受眾中激起共鳴。他的社會責任感和敬業意識自然的流露,甚至表現得很外化、強烈,使觀眾感同身受。我們看到央視的白巖松、阿丘、江蘇電視臺“南京零距離”欄目的主播孟非,無不是這樣具有鮮明個性的主播,或冷靜深刻、或酣暢淋漓,或笑罵由性。
伴隨著越來越多新聞節目的直播,中國進入了新聞主播時代,大量極具個性魅力的新聞主播將會不斷涌現。新聞主播的始作俑者—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制片人唐·休伊特絕不會想到半個多世紀后“主播會發展到令人瞠目的巔峰”,他們在每個有電視覆蓋的國家幾乎家喻戶曉。
但真實的節目形態(直播新聞)終將出現,如果現在還沒有一個提升、培養播音員、主持人的機制,具有主播素質的人才就難以脫穎而出。 我國目前大部分新聞主播是由新聞播音員轉變而來,他們中有的能夠適應,有的還不能夠勝任,還有的在這兩個不同崗位上變換著角色。隨著中國的發展和進一步開放,需要培養、選拔大量合格的具有國際水準的新聞主播。其來源當然是“英雄不問來路”、“不拘一格”選人才。然而大量符合條件的新聞主播的涌現,除了我們自身努力之外,體制也影響著主播的發展,而且是相當重要一面。白巖松曾經說他感覺頭頂上有塊玻璃天花板,透過天花板能夠看到外面的世界,但只能徘徊而無能為力。他說:“現在對于中國的主持人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機會,我認為我們還有大片的空地可以去種植,但是如何讓我們的環境和機制保證主持人繼續向前走,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
(作者單位:包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