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劇協舉辦首期優秀青年演員讀書會

近年來,上海戲劇界優秀青年演藝人才不斷脫穎而出。為向他們提供跨越本專業學習和業務互動的平臺,幫助他們開拓戲劇視野、提升文化素養,上海劇協適時推出優秀青年演員讀書會,并于7月酷暑之中開辦了首期。25名學員中既有程臻、邢娜等曾舉辦過個人展演專場的青年演員,又有齊春雷、吳愛藝等嶄露頭角的明星演員。
本期讀書會的課程涉及編、導、演、理論等各個方面,包括東西文化的碰撞、個人藝術素養的培養和代表作理念的建立以及對戲劇未來的思考等等。采用了教學和討論互動結合的方式。由SMG新娛樂頻道副總監汪灝主講的《中國戲劇生死劫》以獨特的觀念、新穎的表述、開放的構念得到學員的熱烈反響;中國劇協主席尚長榮主講的《戲劇鑒賞和藝術人生》,也讓學員們受益匪淺,深深感悟到自己所肩負的文化使命;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孫惠柱以請學員現場行走、相遇的講課方式,讓他們重新回歸對戲劇本質的思考;著名編劇羅懷臻則以豐富的實例和精湛的觀點剖析了“明星、角兒、藝術家”三個定位以及“如何打造自己的代表作”的理念,呼喚青年演員內心對藝術的再次覺醒;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費春放通過世界經典劇目《蝴蝶夫人》的個案嬗變介紹,幫助學員們完成了一次東西戲劇文化的穿越。
青年學員們與授課老師也開展了積極而有效的互動,并撰寫了學習體會。上?;鼊F青年演員邵印冬引發了如下思考:“在電視和互聯網的時代,傳統的劇場文化受到了家庭影音文化的巨大沖擊?!孢€是毀滅’已從《哈姆雷特》中的一句經典臺詞,變成了新世紀戲劇舞臺該何去何從的真實寫照?!?/p>
劭印冬認為,觀眾需要劇場文化,將來的劇場文化只會增加、不會減少。與世界發達國家、發達城市相比,上海每晚不超過10場的劇場演出還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尚待挖掘。這就給我們留下了研究的課題——為什么沒有挖掘?該如何挖掘?如何掌握當代觀眾的心理需求?”
上海越劇院演員齊春雷寫道:“作為一名越劇男小生,我在10年的從業過程中一直思考以下問題——媒體(尤其是電視節目)對戲曲的影響、越劇男小生的發展方向、劇團如何在市場經濟下生存等等。通過此次學習和交流,我感受到無論面臨什么困難,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思想、信念的問題?!彼J為,在戲曲不景氣、人才斷代、收入微薄的背景下,諸如“戲曲必將消亡”、“青年演員是戲曲的守墓人”的說法甚囂塵上,但這些說法都是片面的、不負責任的說法。中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社會、文化快速發展的階段,戲曲需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適應大眾不斷提高、變化的文化需要。作為戲曲人,就要“吃得起苦,直面困難,積極解決問題,樹立信心,團結奮斗。要有信心看戲曲的崛起、中國文化的興盛”。
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上海劇協和市文化局創作中心聯合開辦了3屆青年演員“明星班”,獲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和口碑。如今上海戲劇界的中堅人才和劇種代表人如關棟天、趙志剛、茅善玉、王汝剛、梁偉平等,都曾出自“明星班”。他們也將自己初出茅廬時的這段學習經歷,視為藝術生涯中的寶貴財富?,F在,年輕學員同樣十分珍視這次學習機會,紛紛表示以后即使自費也愿意再度“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