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出進滬話劇的非典型分析
Analysis on
一出沒有任何明星加盟的《誰愛誰,愛誰誰》,在不到一年時間里在上海演出了3輪幾十場。于是,同一制作班底迅速打造了它的姐妹篇《午夜濃情吧》再次來滬演出。無論是這次演出的投入、創作者的藝術追求還是制作人的苦心,都是可以看得見的,但演出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是因為“成功不可復制”還是別的不利因素?作為一個熟悉上海話劇演出的同行,我在此想與北京的年輕創作團隊作一下商榷。
破題

排演任何一個別人寫作的劇本,對導演來說都是一次破題、解題的過程,這對剛從戲劇院校畢業的青年導演來說,更是如此。《午夜濃情吧》的劇情介紹雖是強調“剩男剩女的愛情參考”,然而在我看來,編劇要表述的卻是三十男女的自我沉醉。這一點的偏差,早在劇組選擇演員時就已經開始。“愛情參考”可以是外在的,所以即便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也能夠完成;但“自我沉醉”則需要演員擁有高超的體驗和體現技巧,這恰恰是幾年前該劇上海版(《午夜哈瓦那》)的成功之處。可惜的是,不知是為了與上海版拉開距離,還是為了給這些年輕“北漂”歷練機會,制作人和導演選擇了前者。而這些二十多歲的年輕演員并未很好表演與傳達出“一夜的濃情,一生的錯過……”。
該劇導演的上一部作品《我不是李白》是我比較喜歡的。這樣的文藝導演只要學會破題、學會更好地闡釋和表現其他編劇的劇本,就能成為具有商業價值的職業化導演。
敘事
《午夜濃情吧》的舞臺設計很有象征意味——碩大的仙人掌,只有魚頭和魚刺的大魚、時而滂沱時而迷離的夜雨。然而,場景和舞臺調度設計上的亮點掩飾不了整體敘事上的薄弱。我猜,或許是導演覺得原劇本中人物的關系和事件都是散淡的,但越是這樣的劇本,就越要強調敘事的有效性。該劇細節的敘事、調度的敘事都未能有效地統一調配,尤其是場與場之間的過渡在很多地方顯得斷裂。如此呈現,應該不是主創所解釋的“電影詩”的效果。現在很多導演一處理多場景時就說向電影學習,但只要稍稍了解西方的導演歷史,就會知道電影蒙太奇之父愛森斯坦是梅耶荷德的學生,后者的戲劇蒙太奇有著很大的敘事能力和表現性。
另外,原作的主要場景是在酒吧里,現在過多的切碎場景會有損觀眾對時空的認同與把握,就算導演精心設計了最后重回酒吧接吻、索婚這樣的環型佳構,也讓人覺得只是模仿了《輪舞》的樣式。
煉味
做戲不是考試。即便前面兩點在處理上有所欠缺,但對于這個作品來說都不是最重要的。作為一個非科班出身的成功編劇,喻榮軍有著很獨特的寫作風格,不論是《去年冬天》、《香水》還是這部《午夜濃情吧》,都不求戲劇沖突的強烈,不搞笑,不戲說,而是在尋常人物和時空中滲透出濃情與雅致。《午夜濃情吧》的開場,大提琴的低訴似乎要將聚合午夜濃情,但這濃情隨著章瓊對安昊的強吻、林思和時超的一夜出軌而變了味。濃與烈并非一個概念,兩者混合就如同往黃酒壇子里灌二鍋頭,而演員的年輕與沖動,更加重了這點。如果說《誰愛誰,愛誰誰》的成功主要來自北京青年的“拽”和“侉”味,那么《午夜濃情吧》則未煉出原著的精髓,不符合上海觀眾的口味。
雖然我提出了對該劇的一些看法,但我依然希望這個有追求的北京戲劇團隊繼續為上海帶來有意味的作品——歡迎他們“南征”,征服上海的觀眾。
上海的劇作何時再有能力和勇氣“北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