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干膠巨頭承認行賄無錫公安部門一事余波未平,美國司法部的一紙文件,又讓國內多家能源公司陷入尷尬境地。這份文件顯示,美國控制組件公司(“CCI”)承認賄賂6家中國國有企業職員。這些公司包括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物資裝備(集團)總公司、東方電氣、中海油集團、江蘇核電集團以及國華電力。
跨國公司近年在華常有行賄丑聞曝光,不過,與以往對跨國公司行賄丑聞一再曝光卻置而不聞的態度相比,這次國內涉案機構陸續作出回應,繼無錫當事方宣稱,經核實,該所不存在有人受賄等問題之后,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內部人士也表示,“中海油已進行調查核實,截至目前,尚未發現公司內部人員收受該公司及其代理商的商業賄賂。”
美國證交會與司法部的文件言之鑿鑿,并且許多案件經歷過嚴格的司法程序,美國控制組件公司在加州中部地區圣安娜地方法院,就向法官承認了對中國公司官員的賄賂,美國當地法院也對“艾利·丹尼森”公司處以20萬美元的罰款。這可謂非常有分量的“國家級舉報”。但是,這些“舉報”卻被國內涉案機構三言兩語的回應輕松化解了。
更令人十分費解的是,僅有涉案機構出面回應,司法機關卻是至今按兵不動。這里面存在法律問題嗎?顯然不是,紀檢、檢察機關既要對被動接受的舉報展開調查,也要主動出擊調查賄賂問題,這份公眾高度關注的“國家級舉報”,司法機關顯然沒有理由無動于衷。同樣,行賄行為需要打擊,受賄行為更需要打擊,司法機關不僅可以對涉嫌受賄的中國公司立案調查,也可以按照“屬地管轄”原則對涉嫌行賄的外國公司立案調查。
司法機關對查處“行賄門”的作用無可代替。畢竟,當事方的內部調查與司法機關的調查不可同日而語。當事方的內部調查是既做裁判員又充當運動員,缺乏程序上的中立與公正性,如果賄賂犯罪涉及企業高管,這種調查更難想象能深入下去。其次,當事方并不享有司法機關擁有的公權力,不能采取強制措施,沒有相應的調查手段。
司法機關介入“行賄門”,也可以通過對行賄的跨國公司立案調查甚至送上法庭,震懾行賄的跨國公司。今年1月份,世界銀行宣布,因牽涉到世行資助的菲律賓公路項目中的腐敗行為,對包括4家中國公司在內的7家公司和一名個人進行制裁。但是,盡管眾多在華跨國公司受到所在國司法機關制裁,但沒有一起被中國司法機關立案,對行賄的跨國公司寬大無比,致使跨國公司在中國行賄泛濫成災,中國正在成為跨國公司行賄的天堂。
在反跨國公司賄賂案件中,各國司法機關歷來都是嚴懲不貸,并且充當了急先鋒,我們的司法機關還要讓我們等多久呢?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