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寶馬汽車首次入圍中央國家機關汽車協議供貨商名單,這意味著,國務院、中央各部委、國務院直屬部門和中直機關今后將可以招標采購寶馬汽車作為政府公務用車,世界頂級品牌寶馬將可能成為中國“官車”。這條新聞一經報道,便被各大網站及論壇轉載,并引起熱烈討論。
政府采購的價值取向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教授張鳴認為,寶馬官車事件引發如此聲討風波,主要是這一事件濃縮了兩大社會情緒。一是公眾對寶馬“奢侈”的符號印象,作為政府公車形象不可接受;二是公眾對公車腐敗長期以來的痛恨。政府采購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價值取向,在寶馬事件中,成為公共質詢的焦點。
時評作者張貴峰表示,從廉政優先、降低行政成本的角度來審視政府汽車采購,會發現一些很重要的問題還沒有被很好地“說明”。比如,政府汽車采購所動用的資金是多少,編制和計算這些采購資金的依據、標準又是什么?數據顯示,這些年乘用汽車一直是我國政府采購中訂單最大、增長最快的項目之一。2004年全國政府公務用車采購金額為500億元,2005年增加到600億元,而2008年這一數字更達到800億——政府汽車采購規模何以如此之大、增長如此之快,是否完全必要、合理?
更有觀察者尖銳指出,為什么公務車一定要設“3.0、45萬”的標準?省長、部長坐20萬元的車行不行?在當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公車采購其實更應主動降低檔次并嚴格限量,與納稅人共渡時艱才是。相形之下,寶馬納入官車采購名單,無疑是在背道而馳。
國貨優先才是“自利”行為
但根據《關于黨政機關汽車配備和使用管理的規定》,現行標準公務車最低檔次規定在“25萬以下”,這就導致現實中政府采購一般以25萬為最低標準,盡管38家企業中不乏國有自主品牌,但都集中在中低端車型,使得政府采購在現行標準下自然向外國品牌靠攏。奇瑞公司北京銷售負責人謝文林就表示,“我們奇瑞最貴的車才13萬,根本夠不著這個標準。”
時評作家吳定平認為,與寶馬等知名高檔轎車相比,我國民族品牌汽車無論在性能還是影響力上,存在明顯不足,亟待提高。再加上,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在采購時還存在嚴重的“崇洋媚外”思想。在這種情形下,自主品牌、民族品牌前景如何,令人關注。如果政府在采購中更多地向自主品牌傾斜,對于國產汽車品牌的發展與成熟,無疑將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
政府采購制度須完善
除了質疑政府采購“國貨”不足的問題外,政府采購缺乏監督也成為公共話題。據《南方周末》報道,財政部系統內部人士表示,政府采購制度對中國政治意義非同凡響,但在具體推進中遇到了阻力。首先,高層還沒有從戰略高度上重視。“政府采購這么大的一件事,只有財政部國庫司政府采購監督管理處這一個處在管,10個人左右,這么點人管這么大的事,可能嗎?”更嚴重的問題是部門利益的糾葛。“任何國家不可能有我們國家這么怪的兩套體系,發改委管一塊,原來的建設部還管一塊,財政部只管貨物和服務,這怎么發揮整體的政府采購功能呢?”
時評作家董克偉也認為,按照國際慣例,作為一種大規模的政府開支,政府采購應當受到嚴密的預算法的監控。但在我們的現實中,一方面,政府采購預算在編制之初沒有做到足夠的全面、精細;另一方面,采購預算往往只需要在政府部門拍板通過,而并沒有經過立法機關——人大充分嚴格的審查、評議。
拷問公車制度改革
公眾之所以對政府的自我監管能力產生懷疑,是因為此事勾起了百姓心中對那場以失敗告終的公車改革的回憶。《北京青年報》評論員潘洪其認為,在缺乏有效約束的情況下,公車消費存在著“能上不能下”、“就高不就低”的膨脹沖動,這也是一些地方公車配置屢屢超標、公車消費嚴重浪費、“車輪腐敗”愈演愈烈,令財政越來越不堪重負的內在原因。
題為《寶馬入圍采購名單再次拷問公務車改革》的文章認為,公車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有三條,一是加強立法,從法律的角度規范公務用車的資格。二是除法律批準的配車配司機外,其他公務人員的公務用車由社會保障。三是公務車制度改革,政府必須要有時間表,長期拖下去有損政府的公信力。
(摘自《思想理論動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