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基礎和生命力之所在,因此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首先是創新型人才。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是創新人才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關鍵詞:理想信念教育;大學生;創新人才
中圖分類號:F24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6-0101-02
理想是人生奮斗的目標,是人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向往。它是人們超越現實、超越自我、追求未來遠大價值目標的高度自覺的自我意識。信念是在對真理的堅信與價值認同的基礎上超越現實,超越自然,堅信未來美好結果的穩定的自我意識,是堅信正確并能產生良好結果的穩定的、持久的觀念。理想與信念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它能點燃人們的生命之火,激發人們的聰明才智,激勵人們奮發向上。大學生是我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他們必須樹立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
一、理想信念在創新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正確認識中國在新世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明確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是培養大學生成為創新人才的基本前提。當前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有很多新知識、新技術需要創造和發明;我們所從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這就需要培養和發掘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增強他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而開拓創新、勇于前進、探索未知世界未知領域的勇氣和信心,有助于他們把自己培養成為時代呼喚的創新型人才。
1.崇高的理想信念為創新活動提供目標導向——正確的價值體系。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作為促進人類進步,推動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出現的,因而為促進人類進步和推動社會發展而創造新事物、新價值是創新的最高目標,這就使得創新目標具有強烈的社會價值導向。這就要求創新者在創新人格中,要有完整、正確的價值體系,否則創新活動就要背離它的方向。而完整、正確的價值體系的形成,直接受崇高的理想信念的影響。一個具有崇高理想和信念的人,能夠以理想信念為支撐,正確地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明確自己的社會地位、社會角色和社會責任,才能在此基礎上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社會義務感和社會榮辱感,才能正確地處理創造與享受、奉獻與索取、個人與社會等關系,才能有較高的抱負水平,在確立創新目標時,才能時刻以理想信念為導向不斷修正、調整創新的目標,自覺地把社會發展的狀況、方向、需求與自己個人的要求以及主觀條件結合起來,并力圖使社會發展的需要內化為個人自己的需要,從而使創新目標一開始就建立在正確的社會價值基礎上,實現創新活動的最終目的,使創新活動能夠產生盡可能大的價值,這是崇高的理想信念賦予創新永不干涸的力量。
2.崇高的理想信念為創新活動提供動力之源——高尚的動機。創新活動從本質上講是推動社會進步,促進人類發展的創造性活動。在創新活動中,只有建立高尚的創新動機,才能使創新活動深入、持久地朝著滿足社會需要,促進社會發展的創新目標進行。高尚、正確的動機來自正確的社會需要,只有當正確的社會需要被人清晰地認識,被自覺地去履行,才能轉化為高尚、正確的動機。在這個過程中,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是關鍵。一個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他的社會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就越強烈,因此,在考慮自己需要的同時,這種人更考慮別人的需要和社會、集體、大眾的需要,為了別人的需要,社會、集體、大眾的需要可以放棄自己的某些個人需要。
因此,在創新活動中,只有在崇高理想的指引下,通過利用已經建立起來的對自己,對自己與他人、與社會關系的正確認識,產生高尚的創新動機,在這種創新動機的推動下,創新活動才能沿著滿足社會需要,促進社會發展的目標軌跡進行。
3.崇高的理想信念為創新活動提供行為保證——堅強的意志品質。創新作為挑戰自我、創造未來的艱苦勞動,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風順,它經常會遭遇困難的磨煉、挫折的打擊和失敗的考驗,如果沒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作為支撐,創新活動很可能因此半途而廢,最終不能出創造之果。崇高的理想信念為培養創造者堅強的意志品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他們有意識地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控、自制、自律,經過長期的磨煉形成恒心、毅力、自我約束力等意志品質。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創新活動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使創造者更清楚自己的奮斗方向,即使在創新過程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難和壓力,也能沉著應對,不輕易言敗,產生超越自我的奮斗激情,沖破一切艱難險阻,不達目的不罷休,直至實現創新。
創造者只有在崇高理想信念的激勵下,面對困難,學會堅持,永不放棄;面對痛苦,學會忍耐,自強不息;面對挫折,學會堅強,百折不撓。在這些優良意志品質的支撐下從事創新活動就會獲得來自更深層、更強大的意志動力,我們的活動才能始終指向創新,從而保證創新活動深入、持久、高水平地進行。
二、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優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創新意識的養成和創新能力的發揮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而理想和信念是培養大學生成為創新人才的重要精神支柱,因此就需要我們認真探討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優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徑。
1.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大學生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所要求的人才,首先是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信念的創新人才。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為實現共產主義美好社會的實踐運動,早就存在于我們的現實生活里,只有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武裝起來的人,才是具有最大創造力的人。這就需要加強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結合,使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真正做到“貼近時代、貼近對象、貼近現實”。
首先,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的作用,提高大學生認真刻苦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理論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幫助他們在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上,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為樹立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其次,要注重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精神。創新是在開辟前人從未走過的新路,在創新實踐中必然會遭遇挫折。因此,只有幫助大學生培養起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將崇高的理想與腳踏實地的精神結合起來,將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結合起來,才能堅定他們的共產主義信念,并以此為支撐,使創新活動,鍥而不舍,最終達到創新的目的。
2 強化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培養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學生是我們為社會主義培養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樹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這一社會角色的內在要求,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現實需要。我們要從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中,讓大學生明確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不僅是中國人民正確的歷史選擇,而且是中國近代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在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中國近現代史教育,使廣大學生在了解民族苦難和光輝歷史的基礎上.更加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并增強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歷史責任感。
同時,要教育大學生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堅持創造價值、奉獻祖國與實現自我價值的統一。這就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祖國、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把青年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欲望與獻身祖國現代化建設、報效祖國的愛國主義實踐相結合,找到實現個人價值的正確途徑。一個具有崇高理想和信念的人,首先是有強烈愛國之情的人,而真正的創新人才也都以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為進行創新活動的最終目標,落腳點也是愛國。
3.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理想和信念的確立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在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其形式一定要靈活多樣。而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采取各種有效方式和方法進行,以達到內容的聚焦、復合和強化;使理想信念教育變得生動形象,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注入大學生的心扉。
首先,要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不僅要培養大學生的認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接受度、認同度,從而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為把自己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創新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要順應信息網絡化的發展趨勢,占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網絡陣地。要把我們所宣揚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等材料電子化并送上網絡,引導學生認清主觀和客觀需要、把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統一起來,提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最后,要強化實踐教育環節。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社會調查、考察,特別是充分利用假期“三下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等形式,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讓大學生充分認識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從中認識“決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決不走改旗易旗的邪路”(胡錦濤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的意義,從中堅定只有改革創新才能發展社會主義、只有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振興中國的偉大信念,把創新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使大學生樹立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而勇于開拓、敢于創新、善于探索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并在這種理想和信念的指引下把自己鍛煉成新一代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