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州萬畝果園由于果樹老化,人口膨脹,生態失衡,陷入“自然衰敗一人害破壞一更加衰敗’’的惡性循環寧。通過揭示廣州萬畝果園生態環境污染與果農生存問題之間的矛盾并立足于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思考,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確立有效的循環經濟之路和發展要以人為本的政府管理理念;在具體對策上,一是政府履行職責,落實環境治理;二是政府投入,翻種果樹;三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四是完善市場調查與反饋,引入市場。
關鍵詞:廣州;萬畝果園;生態建設;科學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6-0129-03
廣州萬畝果園(人工生態林)位于廣州海珠區東南部,素有“南肺”之稱,一直承擔著凈化空氣、調節溫濕、旅游觀賞等生態或經濟功能。但自1997年起,由于果樹老化,人口膨脹,生態失衡,環境污染嚴重,果園大幅減產,大量果樹遭砍伐,果園由從前的1.8萬畝縮減到了現在的1.2萬畝。
一、廣州萬畝果園生態環境惡化與引發的矛盾
(一)廣州萬畝果園“南肺”變“南廢”
1.園內灌溉河涌受生活排污嚴重影響。河涌水、果基土壤被氨氮、石油類、表面活性劑和超標磷等污染,某些河涌底泥的污染物,按控制標準,硫化物高出17倍,鎘高出7倍,鋅高出2倍,銅高出1倍。部分河涌上游水質黑臭,已呈重度污染狀態,別說一般工業用水及人體非接觸性娛樂用水,連作景觀用水都不能。
2.園內受工廠廢氣污染,酸雨毀林。廢氣主要來源于員村工業區,內含400多種不同的化學分子與十幾種致癌物質,嚴重干擾了果樹的開花結果。除了小洲、土華污染較輕,東風村、水利會一帶出現了氟化物超標污染,后窖、水利會、侖頭則是硫化物超標污染。
3.果園整體受廣州城市化進程深刻影響。城市建設工程大量征用園內林地,如廣州市重點工程生物島、瀝涪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系、新滔南路和新光快速路等的鋪設,不但削減了果園大幅面積,塵囂的工場和市政道路帶來的噪音和汽車尾氣更是嚴重影響了果樹的生長。
(二)萬畝果園生態環境惡化引發“護肺”與“保胃”的矛盾
由于萬畝果園生態環境的破壞,對果樹收成造成巨大的沖擊,再加2.m園六成果樹老化,近年果農收人急劇下降。以小洲村為例,因果林老化、污染,果樹減產嚴重,且受果園保護區政策的限制,村集體經濟發展艱難,經濟聯社的分紅很少。2006年,小洲村聯社總收入2354萬元,人均月收入僅為289元,水平僅為廣州市平均工資的1/10。這種狀況令果農維持生計十分艱難。小洲村果林面積約4000畝,總人口5993,共3000多戶,居萬畝果園農村之首,其景況如此,其他村還更落后。
為生計所逼,果農們紛紛砍果樹搞起了“第二、第三產業”,蔬菜地、養畜場、燒烤場等悄悄出現在果林深處,不少燒烤場檔主還將垃圾直接扔到河涌里,使周圍環境隱患重重。另有不少村民違章毀林建房建倉庫搞出租,當地村委不但默許甚至對沒有錢修建的農民提供暫時貸款。果農為“保胃”,加速了對果園的污染和破壞,萬畝果園陷入了自然衰敗一“人害”破壞—更加衰敗的環境惡性循環當中。
然而,1997年至今已逾十年,萬畝果園的狀況早引起了廣州市各級政府的高度關注,1997年,海珠區政府建議將她納入市“青山綠水”工程;2000年,廣州市政府批準執行《廣州萬畝果園保護區規劃》;2001年政府前后投入1 531萬元資助果農進行果樹改造或果園基本建設,建立了瀛洲生態公園;2007年,政府清拆果園里的所有燒烤場,可惜種種原因的關系,截至2007年11月,萬畝果園中仍隱藏著逾50家無證燒烤檔和大排檔。
二、解決萬畝果園“護肺”與“保胃”矛盾的戰略思考
(一)生態文明建設,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也是新時期各地方發展的重要“抓手”。沒有生態文明,就失去了實現其他文明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三十年,地處珠三角腹地和改革開放前沿的廣州經濟快速發展,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后,發展中資源限制和資源消耗過大的矛盾日益凸顯:土地資源難以為繼、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經濟增長方式有待轉變等一系列的發展之困,成為廣州乃至珠三角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得不正視的問題。以污染環境和過度消耗自然資源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萬畝果園是廣州市南部重要的生態資源和生態環境,如何保護她影響著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影響著千萬人民的生態利益。解決萬畝果園的問題,不單與果園本身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也將對以后乃至整個珠三角的發展產生長遠的影響。在繼續解放思想和尋求發展的契機下,建設生態文明成為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和政策選擇,這是我們對待萬畝果園問題所堅持的一個重要理念和思想。
(二)結合整體城市規劃,確立有效的循環經濟之路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在政府大力推進官洲國際生物島、促進新城市中軸線區域發展、配合城市加快推進廣州電視觀光塔核心景觀區、積極實施“青山綠地、碧水藍天”工程以保護和改善城區生態環境等市政規劃建設中,萬畝果園系廣州南部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
成熟的現代都市農業須有若干條能生產出滿足需求的最終產品,包括能源、運輸、加工、包裝、銷售、廢處理等相互銜接的可循環發展“產業鏈”(無論多短)。萬畝果園具備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的區位優勢,其面積廣大,常住果農5萬人,毗鄰大學城、琶洲會展中心、官洲國際生物島等大型工程建設項目,果園是資源和環境“生產”的基地,堪稱“源頭產業”。因此,政府可通過充分利用大學城眾多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投入、創新和帶動,深化其定位和改造,深化其多維的宏觀設計,建成有輻射帶動周邊能力的、可持續擴展的科技生態區域,使果園健康發展并與周邊地區相契合,與海珠區乃至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果業生產、農業研發、科技產學研和旅游觀光、娛樂休閑將和諧共存,融合生產、環保、科研、教育、觀光、休閑、娛樂及考察為一體的多功能、高效益的區域循環經濟將是最佳的發展路徑。
(三)發展要以人為本,“政農”比肩并須機制保障
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落到萬畝果園問題上,就是要充分重視和關注這里的果農。一直以來為了整治萬畝果園,海珠區政府單打獨斗,果農“參與度”甚低——這反映了政府的工作未得到果農的支持。果樹老化、衰敗,城市污染導致果農收入急劇降低,在城市化進程中,他們已成為弱勢的一群,是真正需要及時關注、維護他們利益的人民群眾。發展的關鍵在于人,矛盾正產生于果農與政府與環境之間的不相協調,執政為民,我們的政府更應主動通過建立良好完善的溝通機制,加強對整治工作的監督,真正地做到執政為民。
三、解決萬畝果園“護肺”與“保胃”矛盾的當下對策
(一)政府投入,翻種果樹
按照廣州市規劃制定的保護區政策,萬畝果園分為三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約4 000畝,分布于小洲、土華、侖頭村。二級保護區約7 000畝,分布于石基、北山、土華。三級保護區約7 000畝,分布于赤沙、龍潭、紅衛、東風、瑞寶。十多年來,政府對萬畝果園的改造和建設從未間斷,但成效不大。
我們認為,萬畝果園整治首先面對的一個最大問題應該是:果園中大部分果樹老化,亟待更新。
小洲村密植(多為2m×2m)5萬多株荔枝、龍眼、楊桃、石榴、黃皮、木瓜等,樹齡尤其荔枝、龍眼、楊桃的一般都在50~60年以上,有的甚至100多年,待淘汰的老殘樹達80%。含小洲村在內的一級保護區約4 000畝果樹需繼續實施改造,3 847畝土壤需改良兼大面積施肥,果樹病蟲害防治面積達15 793畝次。其他保護區情況與一級保護區類似。
果農在早期為短期利益不愿意翻新果樹,待果樹老化如期而至,針蜂蟲害蔓延,及至全園產生污染,為求生路,果農又砍樹改種菜養牛搞副業,再加之城市化進程,等等加速加劇加深了果園的污染,最后終于落到要全園治理的地步。
在果樹未徹底翻新情況下,搞生態公園試點,政府投入雖然動機良好,但前景并不樂觀,針蜂、細菌、病毒的巢穴依然存在,生態公園根本不“生態”。萬畝果園應該翻新繼續種果而不應提前搞生態公園或種其他速生綠化林木。
要想果園重生,消滅老化引起的病蟲害肆虐及一系列問題,最需要的就是翻種果樹,這是解決一切矛盾的開始,是影響整治后續和全局的關鍵。
但翻新所需資金十分巨大,單靠果農絕對不可能。萬畝果園關乎整個廣州經濟社會生態建設發展,受益的將是整個廣州市乃至珠三角地區,于情于理,海珠區政府和上級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與投入都勢在必行。
(二)政府履行職責,落實環境治理
政府應切實發揮好管理和服務等職能,如前面所述,生活排污、工業排污造成水和大氣的污染是果樹減產、果品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由此,政府主導治理污染已經責無旁貸。當務之急要做到五點:(1)切實治理員村工業區的廢氣排放問題;(2)盡快在新沼及其周邊建立污水處理系統,截住未經處理的生活工業污水進入果園區,做到城市排污系統與果樹灌溉系統各成體系;(3)對果園內的河涌進行清淤;(4)應強制養畜場主加快對畜生糞便的處理工作,加快養畜場搬遷出萬畝果園措施的實施;(5)加大資源環境執法力度,創造良好的節約能源資源氛圍與良好的投資環境,拓寬投融資渠道,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加環保建設,形成多元化的投人格局,尤其應重視在產業鏈下游主導引入處理污染的專門企業等等。
(三)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廣義的生態補償包括對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保護所獲得效益的獎勵或破壞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所造成損失的賠償,也包括對造成環境污染者的收費。
“誰受益、誰補償”,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對于萬畝果園果農這個典型的弱勢群體來說,廣州城市化進程中占用了其果園用地,間接或直接使其原有生態利益受割損,政府應按照征地之后所建工程所獲利潤一定比例對果農進行補償。
雖然在征地建設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中,補償給果農的征地費、生態公園用地的返租費用等都具有“生態補償”的性質,但補償費用的過低與一次性、生態公園人不敷出的窘態使這種“生態補償”殘缺不全,亟待全面綜合地考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補償機制”。
(四)完善市場調查與反饋,引入市場
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需要通過市場力量進行變革。果園要發展,離不開政府,離不開果農,更離不開企業和市場。萬畝果園西南毗鄰的廣州大學城,有10所大學,擁有大學生15萬人,村民5 000人。筆者曾就大學生消費水果情況向八所高校作問卷調查,我們派發了500份調查問卷,有效回收413份,問卷涉及大學生“新鮮水果消費需求”、“加工水果制品需求”、“果籃購買意向”三項主要數據,情況如下:95%的人表示喜歡吃水果,78%的人在探親訪朋時會考慮送水果;每周會去買水果的人約占調查人數的74.8%,每月才去買一次的人也有12.6%,而很少去買水果的人僅占12.6%,總的來說,約有87.4%的人需要水果。這一數據表明,果園水果銷售具有極大的挖掘潛力。
大學城的消費潛力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果園周邊廣州番禺區、海珠區的廣大消費市場了。
前文提及政府一直苦心治理萬畝果園,幾乎“獨立”承擔了果園的治理與發展重任,很少幾乎沒有發揮市場的作用,確切地說,果園幾乎還沒有“市場”的影子。只有不成氣候的“路邊攤”,不繁榮,競爭力不強,果農更是各自為政,形成一種“孤立的、不利于促進發展的”、“相割據”的模式,健康的市場競爭體制遠遠沒有建立。
政府應促進建立強有力的市場調查與評估精算機制,積極引入市場和競爭機制。在治理和發展萬畝果園中的任何支出,都不會是小投入。精確有效的評估更有利于判斷和把握如何建設部署,降低投資風險,并能積極引導其他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因此,要根據不同時期作好市場調查,并納入財政預算,為盡快建立健康的市場和競爭機制作好準備。
四、結語
我們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對廣州萬畝果園生態環境污染與果農生存問題之間的矛盾作出了戰略思考,由于果樹老化,人口膨脹,生態失衡,陷入衰敗的惡性循環中的果園主要需要及時更新并在生態補償機制的基礎上引入市場經濟,它的發展將能帶動連帶大學城在內、毗鄰琶洲會展經濟、旅游業輻射港澳臺的一個生態商業區的大發展,必然會促進海珠區的城市化進程,進而促進廣州的城市化進程,成為海珠、番禺乃至廣州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