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高等教育與經濟的關系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一個熱門課題。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路還有很長,中國應該發展多種多樣的高等教育形式,同時提高辦學質量.而不是只強調學生數量的提高,將高等教育由培育尖子型向大眾化轉移,為社會輸送適用的人才。
關鍵詞:高等教育;經濟增長;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6-0215-02
一、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1.發展高等教育,促進GDP增長
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巨大的資金投人,形成教育的固定資產。同時教育活動、科研活動也要消耗大量的勞動力,目前全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超過1 000萬,在讀學生超過2億。每年大量的科研成果還直接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增加了社會財富,因此教育可以直接作用于GDP的增長。除此之外,為教育服務的支持保障產業也會隨著教育的發展而擴大,帶動大量的物質投入和產出,因此教育的發展還可以間接作用于GDP,促進其增長。由此看出,一圍同民經濟的增長會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反過來教育的發展能促進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學者丁興富通過研究發現中國教育經濟效益為,1952--1978年因教育水平提高對國民收入增長的總貢獻是962億元(按1978年不變價格計算),占國民收入總增長額的41%;而從1978--1997年因教育水平提高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額的總貢獻是7 053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總增長額的47.8%。
2.發展高等教育,拉動國內需求的擴大
中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內需不足造成的,但是家庭對教育的投入卻是相當的大方,經常為了子女的教育“一擲千金”,因此有人說中國的教育市場是市場經濟改革剩下的最后一個賣方市場。因此,擴大高等教育招生,不僅可以滿足社會發展及人們的需求,而且可以增加教育及教育服務的就業崗位,為社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也可以帶動教育支持保障產業的發展,形成連鎖反應,增加消費需求。據統計,2005年居民儲蓄存款突破14萬億元。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的研究表明,為了子女上學準備的儲蓄占總儲蓄額的44%,并認為教育消費是一個大的消費領域。隨著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發展,城鎮居民教育支出在全體城鎮居民的總支出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斷快速增加,目前中國城市消費中增長最快的是教育,年均增速高達20%。1994年城鎮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僅占城鎮居民總支出的3.89%,到了2004年占到總支出的6.i2%。和比重相比,目前的城鎮居民教育支出更令人關注的是它的相對增長速度。相比1994年的130.33元,人均教育支出十年時間增長了283.5%,年平均增幅為14.4%。而同樣在十年的時間里,人均可支配收人的年平均增幅為1I%,人均消費性支出的平均增幅只有9.3%。教育支出的增幅要明顯高于收入和支出的增幅。因此,教育供給擴大,教育消費的拓展空間將是巨大的。 3.發展高等教育,增加個人收益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不僅認識到教育對自身素質的提高、對生活質量的提高等會產生極大的影響,而且也深刻體會到了教育對未來經濟效益的直接影響。特別是高等教育,據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個人回報率為14.8%,對社會回報率為9.5%,個人收益率超過社會收益率。20世紀中后期以來,中國高等教育收益率逐年上升,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名譽收益率(Mincer)1974年提出的教育收益率計算模型,反映受教育者由于多接受一年教育而使收入增加的指數,到1998年達到11.35%,已超過了物質資本投資通常為10%的收益率,對高等教育的投資成為一項給個人(家庭)帶來較高收益的投資。
二、發展高等教育的相關建議
教育的發展不僅提高了人們的素質,而且對國民經濟的增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此外還帶動了一些相關產業的高速增長。借鑒國外教育的發展歷程,現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正確認識高等教育,并制定長期教育政策
中國在過去片面強調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事業性而忽視其產業性的一面,實行高度的計劃性和一統化管理。經費來源單一,發展緩慢,沒有充分開發市場調節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講高等教育應當發揮其產業性的一面,而且有很大潛力。因此,應該把教育當做一種特殊的產業,通過教育體制改革使教育適應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增加學校辦學自主權,減少計劃經濟的成分而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并使教育的產業性方面得以充分展示,樹立正確的教育產業觀,將教育作為基礎產業引向市場經濟的軌道。當今世界各國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人力的競爭,而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已成為提高人力資本素質的關鍵因素,因此國家應制定長遠的教育政策,發揮教育對經濟的推動作用。
2.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實現教育主體多樣化
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教育經費的供求矛盾成了制約教育發展的“瓶頸”。中國的教育業的主體大部分是由國家政府、地方政府投資的所謂公辦學校,這樣造成了國家對于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資源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及辦學效率不高等弊病。要滿足高等教育擴展的需要,除了政府加大投入以外,還要開源節流,廣泛引進社會團體、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個人或其他社會團體成為當今教育的主體,發展非公辦高等教育。因為教育主體的多樣化可以為教育事業籌措大量的民間資金,減輕國家的經費負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堅持學術自由與辦學自主性,促進科學文化的健康發展;可以保證高等教育從少數化階段向大眾化階段乃至普及化階段的成功過渡;可以為經濟部門尤其是中小企業輸送大量適用人才;較好地滿足人們對教育多種服務功能的需求等等。
3.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
早在20世紀20年代,終身教育的思想就已經提出,20世紀60年代開始流行,成為指導未來教育的時代理念。所謂終身教育,即主張教育應該貫穿于人的一生中的各個年齡階段,而非僅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中國很多地區,尤其是中小城市仍然是一考定終生,于是出現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高考落榜將使很多人從此與高等教育絕緣。統計表明,在中國18~24歲的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只有10.5%,而在西方發達國家。這個比例要達到50%以上。高等教育大眾化是趨勢,雖然中國早在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15%,步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但是中國人口基數大,地區教育發展不平衡,中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對GDP的貢獻分別為1.47%、1.17%、0.68%,其中上海的貢獻率最高達2.75%,而青海最低,只有0.17%。要想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東部經濟發展拉動中西部經濟的崛起,必須平衡發展地區高等教育。因此,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路還有很長,中國應該發展多種多樣的高等教育形式,同時提高辦學質量,而不是只強調學生數量的提高,將高等教育由培育尖子型向大眾化轉移,為社會輸送適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