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作業;批改方式;改變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9(B)—0019—01
作業批改作為教學“五認真”之一,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課堂教學效果的反饋,也是檢查學生作業情況以及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程度的有效手段。通過批改作業,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出錯的根源,并據此調整教學進程和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個別教師批改作業不夠認真,一勾到底,沒有等級評價,沒有眉批、尾批,只有簡單的分數,這樣不利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筆者認為,作業的批改不應是單一的,而應是多元的、綜合的。
一、讓學生成為批改作業的主體
首先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自評意識,讓他們意識到批改作業的過程就是自己再認識、再發展、再完善知識結構的過程。學生做完作業后,教師可以讓他們先自行批改、訂正,以常用的符號作批注。教師在批閱時,只需要瀏覽學生的批注,重點放在對錯誤批注的修改上。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評意識,還為教師節省了很多時間。如,寫字作業、古詩文默寫、作文中的錯別字等,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改、自批。這樣,學生是自己作業的首位批改者,教師是二度點撥者。當學生的自批獲得教師的肯定時,他們的自信心將得到進一步增強;當學生發現自己批改的與教師批改的有出入時,便會產生心理反差,促進反思,進而理解,從而使批改作業的過程變為學生自主參與、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
二、批改形式應該靈活多樣
教師全批全改是傳統的作業批改方式,它能使學生明確答案,但卻耗費了教師大量、寶貴的時間,導致教師缺少足夠的時間鉆研教材、學習理論,從而影響了教師的自我提高。而且,由于長期用一種批改方法,學生缺少新鮮感,往往是教師精心批改的作業發到學生手中,學生想都不想就盲目照抄教師批注的正確答案,甚至連看都不看一眼就“束之高閣”,根本達不到“教學相長”的目的。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就必須注重批改形式的靈活多樣。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批改作業。
1.教師批學生改。教師對作業進行全批,同時提供改錯信息,或提出疑問,或簡單提示,或符號示意,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并讓他們按要求改正。
2.有代表性的批改。對于一些簡單的、出錯率較低的練習作業,教師可只批一部分,其余比較簡單的部分可以由學生自己批改。這樣,不僅為教師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也給學生一次批改實踐的機會。
3.適當面批面改。對一些重點、難點和疑點較多的題型,尤其是對需要重點點撥的學生,應盡量采取面批的方式。當面指出錯誤,為學生釋疑,使學生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4.讓學生自批自改。如,詞語的聽寫、課文的默寫或一些出錯率較高但容易糾正的作業,可以讓學生自己批改。
5.學生之間互批互改。作文修改、生字、詞語的默寫等內容可采用互批互改的方式。批改前教師先提出適當要求,然后讓學生互批互改。可以讓同桌之間獨立批改,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批改,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從而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6.成立塔式分層批改體系。具體做法是:在班上建立一個塔式分層批改體系,即教師——課代表——小組長——組員,先由教師檢查課代表,再由課代表檢查小組長,依次類推。平時的課文背誦、詞語聽寫等內容可以
采用這種批改方式。
三、批改符號新鮮化
多變的批改符號極易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符號是一種形式或標志,賦予它不同的含義可以有效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如,可以采用“優秀、良好、一般”或“甲、乙、丙、丁”等級符號,也可采用個性化的獎勵圖案,比如采用蘋果、笑臉、花朵等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