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活動課;參與;自主活動;探索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09(B)—0021—01
一、語文活動課產生的背景及其作用
長期以來,正是由于語文教學與實際生活有脫節,缺乏現代生活氣息,以及教學方法上的“注入式”,才導致了學生缺乏自主實踐的能力、語文課堂氣氛的沉悶、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和學生語文能力的降低。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教師就必須強調語文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要注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自主地進行語文學習。語文課外活動課的開展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語文活動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當九年義務教育計劃把活動課列入課程計劃的時候,初中語文課必須把活動課列入課程,作為正式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
作為課程的一部分,語文活動課與傳統的必修課課堂教學相比,顯示出鮮明的特點和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活動課的“活動”,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教學活動,而主要指學生的學習活動。它側重于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來組織教學,因而活動的目標、內容和方式方法,就與傳統的必修課課堂教學有明顯的區別。在教學內容上,它強調語文的社會實用性。它是開放的,其教學內容往往涉及了語文應用的各個領域,特別是觸及最新和最實用的領域,并與一定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有較強的時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夠彌補必修課課堂教學的不足,全面反映社會生活對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它還能給學生具體生動的
感受,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語文活動課開展的心理學、教育學依據
語文活動課之所以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有效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是有其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依據的。心理學表明,學齡兒童的智力是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處在學齡中期的初中學生,抽象邏輯思維逐步占主導地位,但思維中具體形象的成分仍然起著重要作用。也就是說,初中學生的思維一般是“經驗型”的,即在進行抽象思維時,需要具體、直觀的感性經驗作支持。而感性認識和經驗主要是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自經歷的各種實踐活動,如觀察、制作、表演、參觀、調查、訪問等豐富多彩的感性活動中得來的。
因此,在開展教學時,教師要加強教學的直觀性、活動性,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中去感受,去體會,去發現。活動課將教學與語文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運用結合起來,教師要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和學習活動,使教學成為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具體運用的一種實際嘗試或“模擬”。學生通過參加活動得到感性認識,經過反復活動使其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僅是準確可靠的,也是比較全面深刻、切實有用的。
從教育學看,學科教學的任務和目的在于促使學生由知識向能力遷移,從而使其文化素質得到真正提高。當代教學論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過程是學生合理運用知識解決多種實際問題和選擇活動方式的過程,是一種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的過程。語文活動課強調活動過程中學生自始至終的積極參與,強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自我設計、自我活動和自我感受、體會。從某種意義上講,活動課可以說是可行性強、操作過程具體的實踐應用課,它將有力地促進學生把所學的語文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并轉化為能力。
三、語文活動課中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語文活動課要充分發揮其優勢,真正取得實效,還有賴于活動過程中教師的周密安排和合理調控。在語文活動課的試驗和研究中,教師必須切實解決好下面幾個問題。
1.既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活動課無疑必須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教師切忌越俎代庖,喧賓奪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任不管。課前對活動的設計,活動中的組織、引導、點撥,活動結束后的總結、點評等,都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
2.必須切實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活動。語文活動課要促使每一個學生提高語文素質,必須確保每一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積極參加活動。教師決不能僅僅讓一部分學生在“活動”而讓大部分學生袖手旁觀。因此,設計語文活動方案時教師應注意使活動具有較廣泛的適應性,能調動每一個學生的主動性。
3.必須使語文活動既生動活潑又切實有效。為了在形式上要喜聞樂見,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的目的、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設計具體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讓活動既有聲有色,又實實在在,使得每個學生既樂意參加,又都各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