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對話教學; 意義;問題;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9(B)—0028—02
教學本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然而在一些職業學校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卻難見對話的痕跡。這其中既有課程本身的因素——思想政治課不像其他專業課那樣實用,學生對其自然很少關注;也有學生自身的因素——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和有效的學習方法;還有教師的因素——教師缺乏對話精神和科學對話的方法。面對思想政治課日益被邊緣化的現狀,一些思想政治課教師依然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態度,安于現狀,一張嘴就一講到底;學生則習慣于不動嘴,不動腦,想聽才聽。課堂無對話,師生無交流成為很多學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常態,其結果必然是教學無相長,師生難進步。要改變這一現狀,讓學生“動”起來,讓思想政治課“活”起來,教師就要突破傳統的獨白式教學,實施對話教學。
一、對話教學的意義
首先,對話教學承認并實現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學生不應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應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對話是一種主體參與行為,對話教學主張并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學生的個性在對話中得以張揚,學生的創造性也在對話中得以發展。
其次,對話教學有利于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現代的師生關系是以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地對待學生、熱愛學生為基礎的。學生雖然涉世不深,尚未成熟,但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因而,在師生交往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應把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平等參與者,而非被動服從者。對話教學要求教師放下自己的架子,主動走到學生中去,聆聽學生的心聲,接受學生的建議,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顯然,這對民主平等的現代師生關系的建立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最后,對話教學改善了師生關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必然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師生間思維的碰撞、智慧的交鋒使得教學成為一種充滿創造性的活動;學生在與教師、文本和同伴對話的同時,還進行著情感的交流,這不僅豐富了他們的情感體驗,而且促進了文本意義的生成,從而產生了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對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對話教學并不必然具有上述好處,有些教師在嘗試實施對話教學后,往往產生了諸多的困惑:學生討論不是讓原本沉寂的課堂“活”了而是“亂”了;把講臺讓給學生,學生不會講,不僅沒有提高教學效率,反而耽擱了教學進度。諸如此類的問題暴露出了教師和學生在由傳統的獨白式教學向對話教學轉變時的不適應,從而在實踐中出現了偏差。
1.對話類型豐富性的缺失。有些教師認為,對話就是師生對話,而師生對話就是教師問,學生答。其實,在對話教學中,對話的形式是多樣的,既可以是問答式的,也可以是辯論式乃至交際式的;既包括師生對話,還包括生生對話、人本對話及自我對話。而單一對話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主體性自然也得不到發揮。
2.對話主體平等性的缺失。有效對話的前提是教師和學生都是平等的參與者。但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無法真正擺脫教師在課堂上的“權威”地位。教學中,教師往往不自覺地將自己擺在“說教者”的位置,居高臨下地與學生進行“對話”。時常,為了節約時間,教師往往選擇少數“優等生”作為對話的主體,相當一部分學生被“剝奪”了平等對話的權利。學生沒有平等的地位,自然就沒有主動參與的熱情,質疑、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不可能形成。
3.教師引領作用的缺失。學生雖然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但不可否認教師在教學中的組織、指導和引領作用。對話教學中的話題和結果,可以是預設的,但更多是生成的。預設的,不管是形式還是內容,教師事先要考慮周到;生成的,教師要有所預見,沒有預見的要機智應對。但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有些教師備課不充分,不具體考慮某個問題學生究竟會怎樣回答,課堂上會出現怎樣的對話;安排討論時,也不認真思考討論的切入點和課堂上的生成情況。教師指導作用的缺失必將使對話教學所追求的自主發展異化為放任自流、合作探究變成自由活動、課堂討論變成隨便講話。
三、對話教學的實施策略
1.師本對話,完成預設。教學前,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實現自身與教材的“對話”是實施對話教學的第一步。在這個階段,首先,教師要依據課程標準并融入自身的生活經驗,感悟教材。其次,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體會教材,明確重點、分析難點、梳理思路,從而在對教材再加工時,把自己的閱讀思路和閱讀行為轉化為指導學生的導讀思路和行為。最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文化水平,設置話題。話題是對話教學的核心,話題設置的科學與否、巧妙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是否有興趣、有能力參與對話。教師預設的話題宜小不宜大,且要有層次性、啟發性和趣味性。
2.生本對話,合理引領。生本對話是學生閱讀教材并對教材進行個性化認識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在與教材進行“對話”,還在與自己進行對話。學生閱讀教材,知曉教材內容是生本對話有效開展的前提。鑒于職業學校學生實際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教師可把文本內容預設成一個一個的問題,并在課堂上預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本。問題解決了,學生也就了解了教材中包含的基本知識和原理,但此時對話并沒有結束。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關鍵是學生對這些知識和原理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對社會的解讀。由于學生的知識積累、人生經歷、思想觀念存在著差異,對文本的理解、對社會的解讀、對知識的認同度必然會不完全相同。教師既要尊重這種差異,又要把握好引領方向,更重要的是要鼓勵學生帶著文本走進生活,或把生活引入文本,從而在相互交融中接受或質疑文本。這一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思考中通過自我對話完成,也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討論或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實現。
3.生生對話,合作探究。生生對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通過獨立閱讀,獲得了獨特的感悟后,便產生了交流的欲望。教師可以依據學生學習習慣和能力將他們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小組內每個成員、各小組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個學生既要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又要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學生的學習是一種社會性學習,生生對話不但為學生創造了相互交往和合作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而且學生間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又使每個人都獲得了與自己過去相比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生生對話要避免某一個或幾個學生長期掌控話語權,更多學生不愿說也不會說的現象,這樣的對話只是徒有形式,缺乏合作和探究內涵,從而也失去了對話教學的意義。另外,生生對話的主體雖是學生,但離不開教師的組織和指導。這對職業學校的學生尤為重要。所以,從編組到組長的選舉或指定,從話題或課題的選擇到對話形式的確定,教師都要認真關注并給予切實指導。對話時,教師應走到學生中去,和他們一起探討,并適時加以點撥、引導和激勵,對話結束,應予以總結。因此,生生對話不僅需要學生之間的合作,還要有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合作。
4.師生對話,平等介入。何為平等?首先,教師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單從入學分數看,職業學校的學生個體差異就非常大,更不用說個性、能力等方面的差異了。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教師喜歡“好學生”無可厚非,但不能因此就冷落和歧視其他學生。反過來,這些學生在職業學校更應該得到關注,因為他們是職業學校的大多數,他們渴望在不同于升學教育的另一個環境、另一類課堂重塑信心。教師不能把他們排斥在師生對話之外,更不能老是“揪小辮子”,專挑他們開小差、打瞌睡時提問。這不是重塑信心而是打擊信心。所以,若要說走進學生,教師就要先主動走進這類學生,真誠地幫助他們,給予他們平等的話語權。其次,教師要接受并踐行師生平等的理念。具體到課堂教學中,就是教師要敢于讓學生說,并耐心聽學生講。思想政治課是一門人文學科,教學內容時時都在接受時代的挑戰,學生有不同于教材的看法很正常,教師要讓學生說出來;提問時,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預設答案相左不要急于去“糾錯”,教師也要學會傾聽;即使學生出現認知偏差時,教師也不要簡單地“棒喝”。有尊重才會有對話,有對話必有不同的聲音,對來自學生的不同聲音,教師要以包容的心態接受并用自身的智慧去引導,而不是用特權去壓制。
總之,對話教學是對傳統教學的一次革命,是對話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時代呼喚。職業學校的思想政治課教師要順應這一需要,從自身做起,確立對話意識,把握對話教學的精髓,尊重學科特點,尊重學生差異,發揮教師作為教學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在對話中促進師生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