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新課程;教師;學習;合作;創新;評價
〔中圖分類號〕 G423.0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9(B)—0039—01
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素質教育的推行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而新課程的推廣使用必將為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注入新的活力。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貫穿新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作為新課程實施者的廣大教師該如何應對?值得每一位教師深思。
一、教育目標、內容、觀念和手段的超前,勢必要求每位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首先,新課程在知識的編排上,力求新穎,緊隨時代潮流?,F行人教版、北師大版教材從起始年級開始,已將學科知識(如,空間圖形位移、數形結合配對、排列與優化組合、統計初步知識、邏輯推理、信息技術)、基本技能等滲透在各學科當中。如此新穎的內容超前出現,不少教師都要仔細斟酌,甚至要查資料搞研討,才能深知其中的奧妙和理念,而過去傳統的教材根本無法整合如此復雜的內容。
其次,新課程教材中部分內容的教學活動,必須借助相關的教學器材來實施,同時,還要求學生多角度觀察思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獲得知識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與行為習慣。否則,僅憑教師枯燥無味的說教是很難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更加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與綜合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師只有通過努力學習,掌握現代教學設備的應用,學會處理各種復雜的信息資料,才能應對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二、樹立合作意識,努力構建平等、互助、和諧的人際關系
首先,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要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這是因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是新課標下素質教育的體現。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簡單的“傳聲筒”,更不是“統帥”、“領導”,而學生也不是被動接受信息的“錄音機”,他們是具有個性和思維的智者。只有讓每一位學生廣泛參與,積極培養他們良好的合作習慣,通過交流思想和認識,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教師和學生的價值才能得以體現,從而為學生步入社會創造一個和諧健康的人際環境。
其次,教師間要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新課程體系注重學科間的相互包容、滲透,因而知識的綜合性和互補性較強。所以,教師在知識點、教法等方面交流、探討、協作的機會大大增加,只有教師間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群體的力量,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在高效、務實、和諧的氛圍中展開。
三、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課程教學的核心
新課程突出了知識的兩大特征,一是知識的時效性;二是知識的無限增殖性。教師要徹底改變過去傳統教學中不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模式和方法,大膽革新、勇于創造。教師在重視“教”的同時,更要側重于指導學生“學”。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重視學生的思維發展及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科學規范的考核機制是新課程目標得以順利實施的保障
目前,大部分學校采用《量化考核管理細則》等考評辦法,以及格率、優良率和升學率評價教師與學校的內容始終占主要地位,這種“重結果而輕過程”、“重智育而輕德育”的評價模式,嚴重阻礙了教師正確的思維導向和價值判斷能力。因此,建立與新課程教學相應的教育評價體系,制定科學規范的考核辦法,在確保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激勵和調動廣大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使廣大教師能夠客觀、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同時,還要改革過去單純以學生語、數、外等主要科目的考試“分數”來給教師定位的局面,為教師自身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使教師隊伍的管理趨于科學化、制度化和人性化,逐步實現由“傳道、授業、解惑”者的教書先生向創新型、研究型學者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