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樹立;師生觀;參與;質疑;想象;聯想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9(B)—0043—01
一、樹立正確的師生觀
創新教育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中“師道尊嚴”的專制型師生觀,要求去構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要求充分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教學時,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重視學生的主體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
二、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實踐證明,只有真正喚醒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情境教學處處蘊含著有趣的問題,時時吸引著學生主動去探索。因此,教學時,教師要積極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如,學習完《狐貍和烏鴉》一課后,先讓學生思考:狐貍第三次見到烏鴉銜著肉時,會有什么表現?然后讓學生分別戴著狐貍和烏鴉的頭飾進行表演。有的學生認為,這次狐貍不會再說奉承話,而是破口大罵烏鴉,罵得烏鴉忍無可忍,張口反駁,結果烏鴉又上當受騙,又丟了肉。又如,學習《落花生》一課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辯論題:當今社會你想做像花生那樣的人還是像蘋果、石榴那樣的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點,自由組合成正方和反方,開展“小小辯論會”。正方同學表示要做花生一樣的人,反方同學則說要做蘋果、石榴那樣的人,善于表現自己,張揚個性。更令人欣喜的是有位同學表達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我既要有花生的品質,也想有蘋果的勇氣和才華,現在社會需要自我表現的人才,花生默默無聞的品質是可貴的,但是蘋果自我推薦的精神更值得贊賞。”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有了疑問,才能獲得新知,才能產生創新意識。學生學習時產生了疑問,這本身就表明學生在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有了疑問,特別是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他們才會千方百計地想辦法釋疑。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課文中可能質疑的素材,精心設疑,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只要學生認為有不懂的或與自己的想法不相符的就打個問號,然后自己去找資料釋疑。實踐證明,通過質疑,自查資料,獨立思考,最終釋疑,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質疑的習慣。
比如,在教學《孔子游春》時,先讓學生通讀全文,然后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學生在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問題。諸如看了波瀾起伏的泗水,孔子為什么陷入了沉思?孔子為什么會意味深長地說水好像有德行、水好像有情義、水好像有志向、水好像善施教化?為什么說水是真君子?其實,學生的疑問正好給教師的講解提供了契機。學生積極大膽地質疑、釋疑,也是學生主動學習的表現。如能在教學中經常采用這樣的方法,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就會逐步養成,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四、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
想象是創新的翅膀,許多新發明、新創造都由最初的想象乃至幻想而來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和聯想。比如,一些寓言的教學就可以在學完課文后,讓學生想象如果假設某種情況成為可能后,結果會是什么樣子的。如,學習了《坐井觀天》后,就可以讓學生假想青蛙跳出井口后,會怎么說,怎么做。再如,《凡卡》的結尾只寫凡卡在郵筒里投進他寫給爺爺的信,睡覺時他做了一個甜蜜的夢,留下了一串省略號。我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以《凡卡投信以后》或者《凡卡的美夢》為題進行續寫。實踐證明,學生在續寫故事的過程中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寫出了合乎情理的文章,增強了自信心,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品嘗到了學習的快樂。
總之,教師要把創新的理念始終貫穿于教學的始終,要通過各種渠道,采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