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詩歌教學;音樂;感情;內涵;創造力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9(B)—0046—01
詩歌與音樂是一對孿生姐妹。詩歌從產生到現在,一直與音樂有不解之緣。從原始人在勞動中發出的有節奏的呼聲,到西漢時期的漢樂府,再到唐宋時期宮廷教坊和樂而歌的詩詞,都說明詩歌與音樂有很深的淵源。早在古代,孔子就提出了“興與詩,立與禮,成與樂”。因此,在詩歌教學中適當地引入音樂,能夠使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到語文知識,并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欣賞能力,提高其綜合人文素質。筆者在教學中嘗試把音樂引入詩歌教學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一、課前導入時引入音樂,有助于學生的感情投入
音樂對學生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藝術形式有力得多,能迅速使學生進入情感世界。筆者嘗試,在學生事先預習文本的基礎上,課前播放相關音樂,可以營造情景氛圍,引導學生進入詩境,以把握詩歌感情基調,激起他們誦讀、探討的欲求。例如,導讀余光中的《鄉愁》之前,筆者播放了一段略帶傷感的“思鄉曲”,讓柔美而略帶憂傷的音樂沁入學生心脾,讓他們因課間活動而稍顯躁動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進入聽課的狀態。對于一首意象朦朧、表達含蓄的詩,音樂的作用比繁多、重復的講解更加奏效。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的意象較為奇特,且詩人多用象征和隱喻手法,詩意跳躍很大,詩人抒發感情大悲大喜,學生接受起來不那么容易。為了體現一種由舒緩到急促、由低沉到高昂的節奏,筆者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在課前播放冼星海的《黃河船夫曲》,表現纖夫的掙扎,讓學生感覺到一種壓抑、沉重;再播放《黃河大合唱》,表現“風在吼,馬在叫”的急促、勇進;最后又播放《走進新時代》,表現高亢和振奮。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基本上把握了詩的感情基調,領悟到了詩的主題,接下來的教學就容易多了。
二、講解詩歌時引入音樂,有助于學生理解作品內涵
詩歌是詞的和聲,音樂是音的和聲,有不少歌曲讓詩歌得到了闡釋和延伸,如晴雯唱的《月滿西樓》闡釋和延伸了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羅大佑唱的《錯誤》闡釋和延伸了鄭愁予的同名詩:“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蔡琴唱的《出塞曲》闡釋和延伸了席慕容的同名詩:“請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等等。教學時教師可以盡量搜集、歸納,用歌曲加深詩的意韻。教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筆者這樣講解:“徐志摩曾在英國劍橋大學度過了三年的美好時光,在即將離開的前一個傍晚,他去劍橋找朋友,當他來到康橋時朋友已經離去了,面對眼前的一草一木,一種依依不舍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寫下了這首《再別康橋》。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你就是徐志摩本人……”接著播放了理查德·克萊德曼演奏的鋼琴曲《致愛麗絲》,筆者配合樂曲示范朗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如此優美的意境,把學生帶入了別離的氛圍中。師生共同品味著詩中的景,體會著詩人的情,一切顯得那樣和諧自然,平易近人。
三、課后延伸時引入音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詩歌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引人產生聯想、想象,但音樂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又沒有固定的主題(歌曲中的歌詞系文學性質,歌曲可以看作是音樂與文學的綜合藝術),存在著模糊不確定的美學特征。因此,音樂給人帶來的聯想與想象比詩歌給人帶來的聯想與想象更為自由,更為廣闊,不僅有潛在的再造想象的因素,也有潛在的創造想象的成分。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可根據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生活閱歷,進行自由聯系與構建,引起一系列廣泛、開放、創造的思維活動。不同欣賞者心中不同的“音樂形象”與“詩歌形象”一旦結合起來,就能產生奇妙的效果。例如,在學習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后,筆者播放了著名歌手鄧麗君演唱的同名歌曲,讓學生伴隨著婉轉的音樂,品味作者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與思考,然后讓學生進行聯想與想象。這樣就把學生引入了更高更遠的藝術境界,激發起學生詩歌創作的欲望與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