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問題教學;觀察;提問;圖文轉化;數量關系;解題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9(B)—0047—01
一、 注重培養學生觀察主題圖的能力
與傳統教材相比較,新教材的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應用題”的呈現方式大多是以圖畫式、對話式為主,這無疑增強了學生的興趣,但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審題的難度。因為有趣的圖片和可愛的人物形象極容易分散和轉移小學生的注意力,他們很容易被一些形式化的非本質因素所吸引。所以,培養學生觀察主題圖的能力至關重要。首先教師要教給學生觀察主題圖的方法,或從右到左、從左到右,或從上到下、從下到上,或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使學生準確掌握主題圖的內容。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主題圖,收集圖中所呈現的相關信息。收集信息是解決問題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觀察的主要目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收集與數學相關的信息,排除非數學信息。
二、 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新教材另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在解決問題前,首先要提出數學問題,而新教材所呈現的條件和要解決的問題大多都隱含在情境之中,且兩者之間并非都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所給的條件常有多余或不足,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找到信息之間的聯系。首先要引導學生對信息進行篩選、判斷,然后鼓勵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其次,要引導學生提出與教學目標相關的數學問題,面對學生提出的諸多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歸類梳理,將學過的簡單問題一言帶過,將無法解答的問題,暫時存放到“問題銀行”,告訴學生以后再解答,教師必須盡力把教學的重心集中在與本節課相關的中心問題上。
三、 注重培養學生圖文轉化的能力
將“圖畫式”、“對話式”應用題轉化為“文字敘述”應用題是教學“解決問題”這一內容時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而部分教師則忽視了這一環節,直接讓學生觀察主題圖,分析數量關系,之后列出算式解答。由于學生年齡小,駕馭信息的能力差,無法正確作出判斷,從而導致列式錯誤率高。其實,將“圖畫情境”轉化為“文字敘述”的過程是學生整理數學信息、初步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引導學生在觀察主題圖時,應先讓學生說出圖中的內容,并用文字整理出圖中所呈現的有用的數學信息,即條件和問題,然后再通過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等環節完善成一道結構完整的數學問題。
四、 注重培養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
分析數量關系是解決問題的核心,因為不管應用題的呈現方式如何變化,其“根據已知條件解答相關問題”的本質屬性沒有變,因此,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只有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系,掌握了分析與綜合的思考方法,學生在獲取信息之后才能準確、迅速地列出算式。因此,在“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訓練學生“根據條件提問題或根據問題找條件”。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常用的數量關系,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另外對一些典型的數量關系式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如,速度×時間=路程,單價×數量=總價,工作時間×工作效率=工作總量等。最后還要讓學生學會分析數量關系的一些輔助手
段。如,可以借助線段圖理解題目中的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
五、 注重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在“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中,新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例題的數量減少了,練習的題量也減少了,而且例題與習題不相配套的情況出現了,一題一例,一例一練的編排體系有所削弱,模仿練習有所減少。新教材的理念不是以做題為目的,而是通過有代表性的問題,使學生掌握解答策略與方法,進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1.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切實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2.精心選擇題目,加強例題教學后的鞏固練習,夯實學生的基礎。3.采取多種形式,合理組織訓練,突出練習的層次性和針對性。4.將練習題中的典型題目,要按“準例題”來教學,從而彌補例題類型單一、題量不足的缺陷,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