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思想品德課;多媒體手段;興趣;表現力;參與意識
〔中圖分類號〕 G63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9(B)—0055—01
思想品德課被學生認為是一門比較枯燥的課程,由于其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很容易使思想品德課教學成為空洞的說教。那么,教師如何把思想品德課上“活”呢?運用多媒體手段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一、多媒體手段的運用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主動學習的行為主要源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入手,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從而進行有效的教學。多媒體手段恰能通過“形、聲、像”使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受到教育。
運用多媒體手段能將課堂教學中抽象的內容轉化為豐富的感性內容,使學生形成對事物表象的認識。加之教師適宜的提問,讓學生在豐富感知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從而突破了教學重點,調動了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內趨力,使他們真正成為了教學的主體。
二、多媒體手段的運用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化遠為近、化虛為實、化靜為動,增強了教育的表現力
多媒體手段的運用能使不同時空的景象濃縮為一體,將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事物和現象去偽存真地再現于課堂,便于讓學生通過再現的信息和動靜結合的變化去獲取知識、認識世界。這也使得思想品德課抽象的理論具體化,使過去難以突破的重、難點順勢得以解決,強化了教材的說服力,增強了教育的表現力。
三、多媒體手段的運用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單純地講授知識,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學生的方式也非常單一——提問式。這種教學方式很難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之中。而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其可使學生以最簡捷有效的方法獲得知識,并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增強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如在學習“封建土地所有制”這一內容時,我播放了影片《白毛女》的片段。黃世仁逼迫楊白勞賣女還債的場景,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封建社會剝削與被剝削的殘酷現實,也對學生感官產生了強烈的刺激。看完影片后,我設置了幾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并討論:“楊白勞辛苦一年為什么還要賣女還債?為什么黃世仁不勞動反而能花天酒地?”“封建社會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源是什么?”學生對此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并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后得出“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剝削農民的基礎”這一重要結論,從而順利地突破了教材難點。
多媒體所提供的場面、場景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引發了學生的思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使其產生了獲取知識的強烈動機,最終也調動起了他們學習思想品德課的主觀能動性。
四、多媒體手段的運用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增加了課堂容量
利用多媒體手段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大大增加課堂容量,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
如“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一課,雖然教材中只有四頁內容,但要弄清這個問題光靠教材還遠遠不夠。它涉及國際背景、近代中國國情、近代中國各階級狀況、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其革命斗爭等各方面的知識。多媒體手段在表現這些知識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課前,我將大量有關材料分類制成幻燈片,使復雜的內容和錯綜的關系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學生看完則一目了然,從而理解了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真理。隨后,我還播放了電影《開國大典》片段,當看到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的鏡頭時,學生精神為之大振。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使原需要用兩節課完成的教學內容只用一節課就得以解決,這既節省了課時,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