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中學化學;“十二字法”;判斷;離子方程式;正誤
〔中圖分類號〕 G633.8〔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9(B)—0059—01
離子方程式的正誤判斷,既能考查學生使用化學用語的準確程度和熟練程度,又能考查他們的閱讀理解和分析推斷能力,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它既是高中化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高考的熱點。為使初學者容易掌握,以及高三學生在考前可以輕松檢測該知識點,筆者總結了一種既好記又實用的“十二字”判斷方法,下面舉例以說明。
1.對不對
即化學式、“↑”、“↓”、“△”、“?葑”等對不對,反應是否符合客觀事實及反應物用量合不合適。
(1)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2Fe+3Cu2+=2Fe3++3Cu;
(錯,違背客觀事實,應生成Fe2+)
(2)硫氫化鈉水解:HS-+H2O=H2S↑+OH-;
(錯,鹽類水解程度小,應用“?葑”,且H2S不標“↑”)
(3)過量的小蘇打溶液與澄清石灰水混合:HCO3-+Ca2++OH-=CaCO3↓+H2O。
(錯,未考慮反應物中量的關系,應為:2HCO3-+Ca2++2OH-=CaCO3↓+2H2O+CO32-)
2.拆沒拆
即易溶、易電離的物質有沒有拆成離子形式。
(溶解性口訣:鉀、鈉、銨鹽皆可溶,硝鹽見水影無蹤;硫酸鹽不溶鉛和鋇,氯化物不溶氯化銀。)
(1)氨氣通入醋酸溶液中:CH3COOH+NH3=CH3COONH4;
(錯,CH3COONH4是強電解質,要拆成離子)
(2) 碳酸氫鈣與鹽酸反應: Ca(HCO3)2+2H+ =
Ca2++2H2O+2CO2↑;
(錯,Ca(HCO3)2為可溶性強電解質,要拆成離子)
(3) 飽和石灰水與稀硝酸反應:Ca(OH)2+2H+=Ca2++2H2O。
(錯,飽和石灰水是易溶、易電離的強堿,應拆成離子)
3.留沒留
即單質、氧化物、難溶物、難電離物(弱酸、弱堿、水)、氣體及非電解質等應保留化學式。同時,非水溶液中進行的反應,也不能寫離子方程式。
(1)大理石溶解于醋酸溶液中:CaCO3+2H+= Ca2++ CO2↑+H2O;
(錯,醋酸為弱酸,應留成化學式)
(2) 碳酸鎂溶于硝酸中:CO32-+2H+= H2O+CO2↑;
(錯,碳酸鎂難溶,應留成化學式)
(3) 氧化鈉與稀鹽酸反應:O2-+2H+=H2O。
(錯,氧化鈉應留成化學式)
4.平不平
即方程兩邊的質量、電荷、得失電子是否守恒。
(1)二氧化硫使溴水褪色:SO2+Br2+H2O=2H++SO42-+2Br-;
(錯,電荷、質量不守恒)
(2) 硫酸亞鐵溶液與過氧化氫溶液反應:Fe2++2H2O2+4H+=Fe3++4H2O;
(錯,電荷、得失電子不守恒)
(3) 雙氧水中加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2MnO4-+3H2O2+6H+=2Mn2++4O2↑+6H2O。
(錯,得失電子不守恒)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還發現:(1)離子方程式的正誤判斷,以“十二字”順口溜形式總結出來,不僅高一學生能很快掌握,到高三他們也記憶猶新,并且通過兩年的學習和積累,基本功扎實,在做這類題時很少出錯,同時,這對處理離子共存問題也有很大的幫助;(2)將中學范圍涉及的酸、堿按強弱順序進行歸納,學生不僅在離子方程式的正誤判斷中知道哪些酸、堿該不該“拆”,而且在學習強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等知識點時,也感到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了;(3)將溶解性表以順口溜的形式總結,便于學生對易溶、難溶物進行準確判斷和應用。
總之,“拆沒拆”、“留沒留”突出了離子方程式書寫和正誤判斷的重點,化解了難點;“對不對”、“平不平”則對其他易錯點作了概括。這就是“十二字”法可以巧妙判斷離子方程式正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