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趨勢之一。地方院校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浪潮中更新觀念,轉變思維,立足區域和學科優勢,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樹立特色和品牌,才能不斷在國際化的浪潮中發展和壯大自己。
【關鍵詞】地方院校 高等教育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09)12-0008-02
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為全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也為地方院校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地方院校應抓住時機,更新觀念,銳意改革,在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浪潮中不斷壯大發展自己。筆者認為地方院校國際化的優勢在“地方”、在“特色”,是在突出地方性的基礎上的國際化,本文綜合考察了天津醫科大學近年來的國際化發展歷程,在此基礎上對地方院校的國際化路徑進行了一點探索。
一、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更新觀念,走開放式發展之路
天津醫科大學是教育部最早批準招收留學生的74所高校之一,現在已有近50年的留學生教育歷史。20世紀60年代初,天津醫科大學開始接收東歐和非洲等國獲政府獎學金來華學習的留學生,主要是本科教育,小部分是進行研究學習的高級進修生。限于當時形勢,留學生規模較小,形式較單一。但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天津醫科大學的校領導充分認識到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趨勢,樹立了要走開放式發展的戰略思路。在這一思路的引導下,天津醫科大學的國際化意識不斷增強,形成了特色,在同類的西醫院校中創出了品牌,形成了較高的知名度。1997年,天津醫科大學成立了中西醫結合國際學院,明確了發展留學生教育的基本思路,即辦成“專業有特色,教學有特點,學生有專長,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留學生教育”。專業特色為“中西醫結合”;教學特點是“英文授課,以現代醫學本科教育為主,以傳統醫學短期教育為輔,逐步擴大研究生規模”。
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校學歷留學生已占全日制學生的10%以上,來自47個國家,學歷層次涵蓋本科、碩士和博士,留學生教育逐步形成特色,形成規模,創出品牌,走在我國西醫院校的前列。當前,學校辦學思路、專業特色逐漸凸現,天津醫科大學未來的國際化發展逐漸轉向品牌化建設。
二、立足區域和學科優勢,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高水平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近年來,在國家及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市的經濟發展呈現出蓬勃向上的勢頭,尤其是濱海新區全面開發開放格局的展開為天津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在這一區域背景下,天津醫科大學積極開拓創新,先后與16個國家50余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校際人員交流、學術互訪、合作科研、合作辦學、聯合培養師資和研究生等合作項目。2007年年初,天津醫科大學校長郝希山院士率由教育部組織的“中國著名大學校長代表團”參加中印著名高校合作研討會,并受到了斯里蘭卡總理維克拉馬納亞克先生的接見。與美國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簽署交流協議,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腫瘤中心結成姊妹。今年,該校生物醫學工程系與英國鄧迪大學工程與物理科學院建立校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開展教師、學生之間的交流以促進雙方教學與科研的共同發展,以及共同召開和舉辦國際會議和學術活動等。同時,舉辦了天津醫科大學成立五十周年中外校長論壇,還與美國費切伯格大學、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和拉籌巴大學聯合舉辦碩士學位班,每年召開大型國際會議3~5次。這些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了天津醫科大學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建設國際化的醫科大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天津醫科大學瞄準世界一流水平,立足自身學科優勢,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西醫留學生教育國際品牌。中西醫結合的專業特色、重基礎強技能的培養模式,使該校培養的留學生不僅了解和掌握最新的醫學信息和技術,還系統掌握了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疾病的理論和方法,體現出獨特的優勢,學生畢業后70%以上高比例通過了本國醫師執業資格考試。尼泊爾籍留學畢業生在本國醫師資格考試中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績。我校近年來先后接待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家的駐華大使來校考察,這些國家的駐華大使對我校的師資力量、教學水平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該校培養的留學生基礎深厚,基本功扎實,培養質量過硬,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對華派遣留學生的信心。
天津醫科大學還接受了教育部“接收非洲國家派遣的自費學生來中國學習醫學本科”項目的考查與評估,成為今后我國接收非洲國家派遣的自費學生來華學習的醫科院校。為了進一步擴大影響,天津醫科大學走出去辦學,與斯里蘭卡教育基金會簽署了在斯里蘭卡開辦天津醫科大學分校和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的項目協議。
三、整合資源、加大投入,保障高水平的國際教育質量
在國際化發展的過程中,天津醫科大學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國際化軟、硬條件,為高質量的國際化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1.建設實力雄厚的國際化師資隊伍
(1)引進世界一流的著名人才。2004年以來,該校共邀請美國、加拿大、荷蘭、匈牙利等23個國家的專家學者796人次來校講學,聘請25位世界知名專家、教授為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聘請16名外籍教師在校長期工作,其中一人擔任大學外語教學部主任,聘請美國托馬斯杰弗遜大學原副校長岡納拉等6名來自美國、歐洲的著名學者組成“外國專家顧問委員會”,為學校發展提供指導與咨詢,促進了我校教學、科研、醫療以及留學生教育的發展。每年還邀請近300余名國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我校講學、任教、合作科研、臨床交流與指導。
(2)提升原有的師資隊伍水平。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僅僅靠引進是遠遠不夠的。隨著全校國際化教育層次和規模的不斷擴大,為了更好地發揮教師的潛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天津醫科大學在全校進行了教師資源整合,從基礎和臨床教師中進行申報篩選,根據留學生的課程設置配備教師。經過整合選拔后,全校能夠承擔留學生外語授課的教師達到255名,其中45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占81%。以臨床醫學專業為例,包括基礎和臨床的必修選修課程共計50余門課程,有40個教研室承擔授課任務,每門課程至少要配備3~5名教師,還要有多名能夠使用英語擔任實驗和見習指導的教師。
“走出去”是天津醫科大學另外一條培訓教師的重要途徑。堅持教師外語培訓,引進與派出相結合。學校先后選派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師赴美國、英國學習,其中20余名教師參加了教育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司和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舉辦的“高校基礎課任課教師出國研修項目”。目前,外語授課教師中40%曾經出國進修半年以上。學校除堅持常年聘請外教輔導,提高教師外語水平外,還啟動了北外進修培養教師工程,對提高青年教師的口語能力起到積極的作用。
2.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建設
原版與改編并舉,加強教材建設是天津醫科大學課程建設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尚無系統的英文版高等醫學教育教材,為了更好地滿足來華醫學留學生的需要,該校實行留學生教學內容與國際接軌,堅持原版與改編并舉,不間斷地更新版本,更新知識。1998年以來,學校投入大量資金從國外購買原版教材,并以美國醫學高等教育教材最新版本為參考,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和留學生的知識程度,進行整理選編,以基本知識為主,加入當前國際最新知識,作為授課的主要內容。在教材中還適當加入一些國家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內容。學校注重加強實驗與實習課程,培養學生的操作和處理能力,自編了獨特的實驗指導教材,充實了大量機能學、形態學和臨床操作的內容。各教研室按照本學科的要求,對實驗項目的操作程序和要求列出明細,提高了留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其進入更高層次的醫學教育打下科研實驗基礎。
3.多元化的優秀的生源結構
隨著天津醫科大學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留學生的生源構成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最初的講求規模向規模與質量并重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邁進。為了不斷提高留學生教育質量,該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學校嚴格入學門檻,篩選出高中畢業成績優秀和素質高的學生入學,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成績全面提升,使高層次優秀留學生融入校園,培養更多國際型人才。其次,本著鞏固南亞、延伸歐美的原則,積極擴大歐美國家的生源。
近年來,由于學校留學生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使得留學生生源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目前天津醫科大學的留學生生源來自世界50個國家和地區,在規模和質量上都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同時,歐美國家學生數量陡增,平均每八個學歷留學生中就有一名歐美學生,這些學生分別來自美國、德國、意大利、法國、芬蘭等國家和地區。歐美學生紛紛留學天津醫大標志著學校的整體教育水平及其知名度的大幅提升,天津醫科大學在西醫教育占絕對優勢的歐美國家已經占有一席之地。
4.全面現代的國際化硬件投入
硬件條件是留學生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該校不斷加大對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支持力度。在“九五”、“十五”、“211工程”和“中央與地方共建項目”中對留學生教育進行了較大的投入。自2001年以來先后投入大量資金,對留學生教學樓和宿舍進行裝修改造,建成了計算機實驗室、多媒體視聽教室,使留學生的教學和生活條件大大改善。
在重視教學質量的同時,學校還特別注重加強留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生活,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四、對地方高校國際化路徑的反思
一是質量戰略、品牌戰略、特色戰略是地方高校國際化路徑的必然選擇。為了實現國際化教育的全面持續協調發展,地方高校要增強質量意識,依靠高質量的教育水平創造優勢和特色,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品牌知名度。
二是國際交流與合作要向廣泛性、縱深性與交互性方向發展。例如,天津醫科大學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更多地走出國門,努力拓寬在國外的合作辦學領域與規模,實現教育資源的更多輸出。
三是樹立國際競爭意識,實行更為積極的國際化營銷理念,加大對外宣傳力度。高校應該樹立國際競爭意識,利用現代化的國際營銷手段,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在地方政府的支持與幫助下,加大在國際上的宣傳,增強國際社會的了解。
四是地方院校要積極開展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理論與實踐的深入研究,對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進行不斷總結,尤其對影響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國內外因素進行研究,對危機做好預測與防范。2007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對高等教育國際化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要做好對危機的研究、預測與防范工作。
總之,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國際化之路不是坦途。這需要地方高校的管理者看清形勢、開拓創新,銳意改革,走出一條有特色、有成效的高等教育國際化之路。
參考文獻
[1]柏群、姜道奎.地方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新途徑的探索[J].科技與管理,2009(5):143~145
[2]嚴曉鵬、林成玉.全球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國際化發展策略的思考——以溫州大學為例[J].溫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0(2):44~48
[3]靳占忠、王平.地方高校國際化的理性思考與實踐探究[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85~88
[4]何龍群.地方高校國際化新探[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9(3):169~174
[5]開放戰略助推醫學教育國際化.天津日報,2007.12.18
[6]http://www.tijmu.edu.cn/cn/foreign/index.htm.天津醫科大學國
際交流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