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界觀反映了人們對世界的整體看法,同時也深深的影響到人們特有的認知模式、價值取向、交際方式及社會生活等方面。本文試從中西方世界觀的哲學根源入手,闡述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以及古希臘天人相分思想對中西方認知模式、價值取向及交際方式、社會生活的影響。通過探究中西迥異的文化與交際模式背后的哲學根源,從而為中國跨文化交際學的研究提供一條新思路。
【關鍵詞】世界觀 文化 交際模式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09)12-0016-02
【Abstract】Worldview reflects the people’s views of the world as a whole, but also deeply affects people’s unique cognitive models, value orientations,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social lives and so 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al root of both Chinese world outlook and Western world outlook,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tentative study on the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of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and the ancient Greek belief of “the distinctiveness of Heaven and Man”, and furthermore, explores tremendous influence of those distinctive thoughts on their separate cognitive models, value orientations,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social lives. Through exploration of philosophical root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ommunicative patterns, the article is significant in that it provides enlightening insight to the research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Worldview Cultures Communicative patterns
一、引 言
賈玉新在《跨文化交際學》中指出:“世界觀的問題涉及到人們如何認識宇宙,自然,以及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等。這一問題和價值觀緊密相關,并對人們的思維方式,社會行為起到同樣的支配作用。”[1]總的來說,在世界觀方面,東西方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古希臘哲學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爾、黑格爾都認為世界是由相互對立、獨立的兩部分組成。而古代中國哲學家,以老子為代表,早在《道德經》中便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本文試從中西方世界觀的對比分析入手,試探性地研究了世界觀對認知模式、價值取向、交際模式與社會行為的影響。旨在闡釋每種特有的文化現象的深刻根源。從而,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了解中西方人的交流及認知方式,促進中西方跨文化交際的良性發展。
二、古希臘對世界的兩分法及中國古代“和”的思想
古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根基。其哲學思想最為顯著的一個特征便是它對世界劃分中所蘊含的對立思想。柏拉圖將世界劃分為“現實世界”與“理念世界”;亞里士多德把任何事物說成是有“質料”和“形式”兩部分組成;笛卡爾以“身心二元論”奠定了其哲學理論基礎;黑格爾也在其哲學體系中提出了“真實對象”與“絕對精神”的概念。哲學家對世界劃分的共同點在于他們思想中都存在著一種對立、獨立、矛盾的思想。
而中國古代哲學,早在《易經》中的陰陽轉化學說便奠定了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四大學派的思想基礎。以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的理念為學派的宗旨,闡述各自的思想理念。[2]就《道德經》中“道”的理念來看,老子強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人之間的相互依存和諧是人與事物存在的基礎。就《易經》的身心合一來說,老子推崇內在為我和外在為他的統一;孔子推崇內在為他和外在為我的統一;墨子推崇內在為我和外在為我的統一;莊子推崇內在為他和外在為他的統一。[2]而以董仲舒為代表,“天人感應論”也將“天”人格化,認為天是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天”體現著自然界的一切規律。由此可見,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哲學家的哲學思想中都體現著世間萬物統一,和諧與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思想。
三、迥異的世界觀對中西方文化及交際模式的影響
1.世界觀對中西方認知方式的影響
西方認知模式的三大特點體現于其二元論、機械論與邏輯推理的思想。這三大思想都與西方世界觀中的對立、矛盾的思想相一致。二元論主張世界有精神與物質兩個獨立本源;機械論思想認為世間萬物的運轉是在某種既定科學規律的指導下機械式的運轉。而在整個西方的歷史進程中,二元對立的思想與機械論的思想已體現在西方文化的各個方面。譬如,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支配下,自古以來,西方社會就把自然與人區分并對立起來,自然僅是被人認識、利用、征服的對象。又如,文藝復興時期所倡導的人文主義思想,在強調“人”與“神”的對立中,肯定了人的價值與尊嚴。再者,受二元對立思想影響的美國,也早在建國之初就提出了政教分離、三權分立的思想。同時,受西方對立、矛盾哲學思想的影響,西方人探索真理的方式多采取邏輯推理的方式。在強調感官所提供的原材料(感性材料)的同時,他們更注重把理性原則應用于這些原材料之中,使其成為有規則的整體。最為典型的便是美國人的歸納法與歐洲人的演繹法。其都體現了西方人認識過程中的兩分法與部分獨立的思想。
相比之下,中式認知模式特點在于其思維的整體性與直覺認知方式。在古代中國統一、依存、和諧的哲學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認識事物時傾向于從整體入手,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譬如,在寫作過程中,中國人習慣從整體布局,再不斷細化文章觀點。而且,從中英文的書寫地址格式上來看,中國人習慣從大到小,而西方人則習慣于從小到大。最后,從協議訂立的角度來看,中國人主張“求同存異”,而西方人卻細心的考慮每一個合約細節。此外,受道家等思想的影響,中式認知方式注重直覺、靈感與頓悟。這就是中國人為什么十分相信“摸石頭過河”的原因。[1]
2.世界觀對中西方價值取向的影響
文化價值觀可分為群體主義取向與個人主義取向兩種。筆者認為,西方天人相分的哲學思想與其個人主義價值取向相關,而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與群體主義取向密不可分。
個人主義取向價值觀傾向于把個人目標與集體目標區分開來,崇尚個人獨立,自我實現[3],并強調個人應有的權利神圣不可侵犯。這樣的價值取向反映在日常交際上,便是西方人在處理群體與個人關系時,能清楚地區分兩者各自的利益取舍,能直言不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敢于爭取自己在群體中的合法利益;同時競爭與奮斗也是其獲取獨立與成功的必然手段。而且,不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思想,還是20世紀美國人作為獨特個體的思想都體現了西方人的對立、獨立、自主的思想。在日常交際中,他們不依賴別人存在,崇尚隱私權,熱愛自由,尋求差異與挑戰。
相反,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下產生的中國群體主義文化可稱之為一種統一、和諧的文化。這種文化把個人目標與集體目標融為一體,強調個人對集體的忠誠、依賴、妥協、義務與責任,突出群體觀念、行動的一致性與相互合作。筆者認為,群體主義文化哺育下的交際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群體取向和他人取向。在交際中,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中國人提倡要以社會、國家的利益為重,個人利益有時甚至可以忽略、犧牲。他人取向表現在:一方面,中國人做事,總是習慣于考慮別人的看法。對彼此“臉面”的顧忌使他們不惜說假話;另一方面,中國群體主義文化中的他人傾向倡導人們“舍己為人”、“為人民服務”。甚至,群體主義文化下賦予的中國人的相互依賴,相互合作到了憑“關系”達成目的的地步。[1]因此,筆者認為,雖然群體主義文化促進了社會和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人們缺乏獨立意識與進取精神,而過分強調“關系”。
3.世界觀對交際模式的影響
中西方有著不同的交際模式。與西方天人相分的世界觀相聯系的低語境文化強調交際中的語碼信息的輸出,側重使用語言的力量進行交際。相對來講,言語的賦義與環境的賦義相互分離。因此,在這種文化環境中的西方人,交際中語言外顯、明了,處理事情人事相分,解決沖突對事不對人。這點在做生意時就尤為明顯。西方人做生意喜歡直入主題,人情與生意相分離,對于條款中不滿意的小細節,他們可以爭得面紅耳赤,而不用過多的考慮他人的面子和群體的利益。
而處于天人合一的高語境文化中的中國,交際時,在關注語碼信息的同時,更多地注重孕育于交際中的社會文化環境與交際場景。相對來講,這種文化模式注重語言賦義與環境賦義的相結合。因此,交際中,中國人更注重“意會”而非“言傳”。交際中語言內隱、含蓄,人際關系強調和諧緊密,處理事情時人事相連,關注面子,強調關系。解決沖突表現出情感取向,對事也對人。在中國的談判桌上,尤為可見這種交際模式。在談生意前,中國人注重通過宴請與送禮等手段與交際他方建立友好的關系,在談生意過程中更是回避沖突??赡軐χ袊藖碚f,保持和諧,建立關系是最為重要的,這正是所謂的“買賣不成人情在”的道理。
4.世界觀對教育、醫療實踐及建筑風格的影響
西方天人相分的世界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認知方式。西方學生傾向于無領域依附認知模式,而中國學生側重于領域依附認知模式。心理學家Jahoda(1980)認為無領域依附文化的人們要比領域依附文化中的人們具備更強把某些成分從環境中離析出來并在具體環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領域依附文化中的人們對社會環境更加敏感,更容易對社會提示產生反應,并屈服于社會壓力。[4]在學習中,西方學生喜歡獨立學習、思考、解決問題,主張通過競爭贏得榮譽;而中國學生則喜歡在老師的指導下,與他人共同配合完成任務,贏得團體獎賞。同時,中西方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西方學生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內在動機。這種學習方式使他們勇于提出、思考、解決問題,在學習過程中勇于向前,進而培養了學生的獨立自主精神。而中國學生的學習受到了外界的強烈影響,他們的學習動機多半是外在的,譬如是父母的愿望,工作的壓力等等。這樣的學習模式并不能保證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及執著追求,也加劇了學生對他人的依賴。
同時,在醫療實踐中,中西方也存在著很大差異。西醫把人體分為不同的部分,注重對患病之處對癥下藥。而中醫強調人體整體的氣血循環暢通,因此主張采取整體聯系治療的方式醫治。在建筑上,中國天人合一,相互依存及和諧的思想促使中國人關注風水之說,建筑風格多強調物、景的和諧統一。這點在各處的名勝古跡的選址及建造上便可以得到印證;而西方建筑多以挺拔、獨立為特色,體現出競爭的民族性格,如法國的埃菲爾鐵塔、美國的漢考克大廈等。
四、結 語
通過對中西方世界觀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世界觀在認知方式、價值取向、交際模式及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西方天人相分的思想產生的獨特的二元思維模式、邏輯推理認知方式、個體主義文化取向及交際模式和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下產生的整體直覺思維模式、群體主義文化取向及交際模式都有其深刻的根源。正如陳國明指出的那樣:“作為人類信仰系統的核心,世界觀提供了一個了解人們在同一文化內認知,言談,與思想的架構”[5],了解中西方迥異的世界觀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了解中西方人的文化及交流方式,消除民族中心主義與交流中產生的誤解,從而促進中西方間跨文化交際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79、99、62
[2]姜偉.老子論壇[EB/OL]. http://bbs.laozi.net/redirect.php?tid =6066goto=lastpost
[3]Samovar, L. A. Porter, R. E. Stefani, L.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68
[4] Jahoda,G., Theoretical and Systematic Approaches[A]. H.Triandis and W.Lambert. Handbook of the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C]. Boston: Allyn and Bacon,1980
[5]陳國民.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