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漢字形態優美,韻律和諧,文化內涵豐富,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是世界上流傳至今的古老的文字,在新世紀越發散發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關鍵詞】漢字 形體 韻律 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H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09)12-0044-01
漢字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漢字在鞏固我國的版圖、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功勛。漢字具有多方面的優越性,她以優美的形態、和諧的韻律、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世界上流傳至今的古老的文字,并在新世紀越發散發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漢字形體優美。漢字是由圖畫發展而來、由線條圖形構成的表意文字,線條圖形本身的結構就能表現出圖畫美。仔細端詳我國的漢字,有的端莊秀美,有的自然簡潔,有的流暢飄逸。正因為如此,中國才有那么豐富的書法藝術。漢字優美的形態,給我們以無限的想象力。翻開書本,你會覺得每一個漢字都是鮮活的,一個個漢字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畫卷展現在我們眼前。“日”的形狀像太陽,“月”的形狀像月牙,“山”像高高隆起的連綿山峰,“川”像飛流直下的懸崖瀑布;“馬”像駿馬在奮蹄奔馳,“鳴”似鳥兒在引吭高歌,“旦”似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集”似三只鳥兒在樹上依偎棲息;三人為“眾”,日月為“明”,“步水(三點水)”為“涉”,雙“木”成“林”……幾乎每一個漢字都能為我們插上一雙想象的翅膀,讓我們在漢字的世界里自由暢想,在漢字藝術的畫廊里得到形象真實的美感。
漢字音韻和諧。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在一個音節內,沒有復輔音,無論開頭或是結尾,都沒有兩個或三個輔音連在一起的現象,因此,音節與音節的界限分明,音節的結構形式整齊。漢語的音節元音占優勢,一個音節中可以沒有輔音,但不能沒有元音,而且,由復元音構成的音節比較多,因元音是樂音,所以漢語音節樂音成分比例大。漢語的每一個音節都有若干聲調,聲調可以使音節和音節之間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變化,于是形成了漢語音樂性強的特殊風格。許多漢字韻母相同或相近,把這些韻母相同或相近的音節放在每一句或隔一句的末尾,就可以使音調和諧悅耳,富于音樂節奏,誦唱順口,好聽好記。詩歌就是利用漢字的這一規律構成的韻文。每一個漢字有一個特定的聲調,陰平、陽平讀起來比較舒緩,叫平聲,上聲、去聲讀起來比較急促,叫仄聲,有規律地交替使用這兩大類聲調,可以使音調抑揚頓挫、悅耳動聽。
漢字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漢字是漢文化的創造物。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符號系統,故可直接傳遞語義信息?!敖?、河、汛、湯、泊”與“水”有關,“扎、打、撲、扒、扔”與手的動作行為有關。漢字的構造有一定的理據性。張斌指出:“漢字的理據性透露出豐富的漢民族文化信息,通過漢字內部結構的分析,我們甚至可以窺見古代的風俗、社會發展、認知水平等?!盵1]深入到每一個漢字的結構中去,就會發現其中都蘊藏著很深的造字理據,從中可以窺探當時的社會生活。例如遠古用貝殼作貨幣,故記錄有關經濟活動的漢字都加上一個“貝”,如“貪、貧、貨、貸、資、賤、財、購”等,漢字體現了漢民族的思想觀念和認知水平。例如,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故含有貶義色彩的漢字都加上一個“女”,如“妒、奸、婪、妖、妄、嫖”等。漢語中表示思想感情的漢字都從心旁(或心的變形),如:想、忘、忠、恕、怨、愁、憶、惱、悅、憚、慍、恭、慕等,這是古人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一種觀念的反映。先人認為,心是思維的器官,鑒于這種認識,在造字時,留下了一批從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漢字。
漢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可以使我們認識到古代先民的社會生活,而且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人言為“信”—— 人說話要講誠信;不正為“歪”—— 不走正路就要走歪門邪道;“和、合、福、善、信、同、禍、亂”等都有口字旁,可以看出中國人把語言當作達到和睦、合作、信任、善良、同心同德的手段,也可以看到語言文字運用不當是禍患的根源。許多漢字本身就是一篇生動的教材,我們從中可以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
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及國力的日益強大,漢字的優越性越來越被其他國家所認識,漢語也越來越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他們往往在大學乃至中小學開設漢語課,研究漢語的機構在不斷建立。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全球范圍內出現了一股學習漢語的熱潮,作為中國人,我們更要為我們的漢字而自豪,努力學好漢字,用好漢字。
參考文獻
[1]張斌.現代漢語[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