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批改作業”簡化成了“改作業”。本人認為,“批”字少不得,而且還必須予以重視。
從功能看,“批”是針對學生作業中的優缺點作出評價,針對作業中透露出來的有關學生的各方面的信息——如意志、態度、品德、興趣等對學生予以提醒、鼓勵或提出要求;而“改”就是針對學生作業中的缺點錯誤予以更正、修改。可見,前者側重于內在素質的培養,后者側重于外在結果的糾正;前者針對的是學生的優點和缺點兩個方面,是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從顯性現象發現隱性問題,是對學生進行的全面的深層教育,重在引導;而后者針對的是學生的缺點錯誤一個方面,是單純的顯性現象的直接手術,屬于淺層教育,重在規范。二者互相補充,但不能互相取代。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糾正、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需要鼓勵、安慰、表揚、警示,看到自己的成績和希望。而這具體到批改作業中,僅靠“改”是無法讓學生得到滿足的。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塑造人,那么,教書育人應該貫穿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作為教學過程的中間環節,作為課堂教學的繼續和深入,作為對學生更有針對性的、更細致的輔導教育,作業批改就責無旁貸地肩負著這個使命。如果在這個環節中只“改”不“批”,停留在缺點錯誤的糾正和成績的簡單肯定上,而對造成缺點錯誤的原因不予探究,對這種原因將造成的后果視而不見,放任自流;對隱含在作業中的閃光點漠然視之,對這種閃光點可能放出的異彩冷眼旁觀,任其自生自滅;對學生的心靈需要無動于衷,不予理睬,那么,我們根本就無法在此過程中實施對學生靈魂的塑造,我們的使命也就無法圓滿完成。
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無愧于這個稱號,要出色地完成黨和人民交給自己的任務,不僅要“改”作業,更應該“批”作業。
“批”的工作可以分為口頭和書面兩種形式。前者簡稱為面批,老師和學生面對面促膝而談,互相研究,思想意見,情況清楚,教師會更好地給予有效指導,學生會更直接地受到教育。但它無法避免時空的限制。
現在除少數民辦學校外,一般中學班額大,人數多,一個班少則四五十人,多則七八十人。集體面批,若面面俱到,不僅缺乏針對性,還會浪費部分學生的時間;若只批重點,則顧及的面太小,會打擊未照顧到的學生;個別面批,不僅費時費力,老師負擔過重,且因課程多、時間緊,會影響學生其他科目的正常學習,出現顧此失彼的后果。加之心理方面的因素,如緊張、急躁、害羞、反感等,也會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而采用書面形式——在作業上寫批語,上述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而且,由于時空的緩沖、涉及的學生面廣和評價的范圍大,它在作業批改過程中顯示出諸多的優越性。
一、開啟智慧,激發興趣
作業批語對于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不是粗暴的否認、簡單的糾正,而是提示相關知識,讓學生自己去辨析、判斷,在思考中糾正錯誤;作業中無錯誤的,也不僅僅是簡單的肯定,而是從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議性要求,鼓勵學生拓展思路;或用類比、對比等方法予以贊揚,使學生在好奇、喜悅中充滿探求的欲望(我至今還記得我的學生在看了作文本上我寫的“有魯迅遺風”的批語后,滿世界找魯迅作品和有關評論文章的情景)。這樣,不僅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引發了好奇心,而且還使他們在糾正錯誤中,鞏固了舊知識,獲得了新知識,拓寬了視野。尤為重要的是在這潤物無聲的督促與引導中,掌握了正確的思維方式,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看到了自己的潛力與能力,在充滿希望的愉悅中樹立了自信,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開啟了智慧,激發了興趣,也在無形中減少甚至杜絕了學習中諸如懶惰、自滿的錯誤,從而變厭學煩學為想學好學,啟動了學習的內驅力,學生不僅解決了學什么的問題,還解決了怎么學的問題。
二、砥礪意志,完善人格
學生作業中出現錯誤,除了能力方面的因素,還可能是態度不端正、意志薄弱、性格粗糙等所致;作業的答案雖然正確,但可能是抄襲而來的,或者暗含著退步;答案雖然錯誤,但其中也許透露著進步,包含著可貴的精神甚至新穎的方法。……在作業批改的過程中,敏銳捕捉學生作業中隱含的各種信息,尤其是態度、意志、性格、品德等方面的信息,從人格教育的角度出發,在批語中如實指出,中肯分析,善意提醒,慎重批評,恰當贊揚,客觀懇切,平易公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循循誘導中,使學生懂得態度、意志、性格、品德等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乃至整個人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產生悔悟、自豪心理;在督促約束中,使學生養成不畏困難挫折、堅強自持的良好心理品質,培養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不妄自菲薄、懦弱自卑,不盲目欣賞、狂妄自大,不草率馬虎、吊兒郎當,不粗心大意、浮躁淺薄的健全人格,從而砥礪了學生意志,使其人格淅趨完美。
三、互相了解,增進感情
在批語中針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和這種現象中隱含的各種信息,對學生予以鼓勵、鞭策、提示、贊許,這不僅對學生進行了全方位的輔導教育,也為學生了解老師對自己的態度提供了更有利更直接的條件,學生會在這種了解中感受關愛,感受老師的人格魅力并受到潛移默化地影響,從而從靈魂深處尊重、信賴、愛戴老師。“親其師,信其道”,這樣,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也許有人會說,每個學生的每次作業都寫評語,這負擔該有多重啊!這種擔心是大可不必的。作業批語無需長篇大論,除特殊情況外,三言兩語,或者一兩個字,甚至幾個標點足矣。無需面面俱到,只要抓住主要問題,切中要害即可。也無需華麗辭藻,只要誠懇真摯,口語也無妨。
魯迅曾說過:“批評家的錯處,是在亂罵與亂捧。”面對心理尚未成熟、人格尚未健全的學生,我們的批評更應該從實際出發,因人而異,抓住關鍵,對癥下藥,做到恰到好處,重在富有啟發性,即能夠啟迪智慧,開拓思路,調動內驅力,引導學生從學業能力到人格品德漸趨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