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員如果“靠吃老本過日子”,其優勢很快就會蕩然無存,教研室也會隨之土崩瓦解。教研員要改變以聽課、評課、面對面指導為主的單一的工作方式,逐步轉變到以參與性指導為主的多元化服務方式上來。新課程改革對教研部門的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形勢迫使我們不得不對教研工作進行全方位的審視,以科學定位其在課程改革中的職責和作用,并對其工作的方式、方法進行改革。
一、科學定位明確工作重心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要求:“教研機構要充分發揮教學研究、指導和服務等作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各中小學教研機構要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中心工作,充分發揮教學研究、指導和服務等作用,并與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建立聯系,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中,中小學教研機構要發揮研究、指導和服務作用,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出課程更新與發展的建議,并協助組織實施;二是開發地方課程,指導并幫助學校按照國家和地方對課程的規定,以及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均衡設置課程,協助學校開發校本課程;三是積極開發多樣性課程資源,協助學校搞好校際間課程資源的交流工作,為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和學習空間的拓展提供服務,為學校選擇教材提供服務;四是圍繞學校和教師在課程實施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提出對策、建議,組織形式多樣的教研和教師培訓活動;五是積極參與評價與考試制度的改革等等。
教育部應會同其他有關部門盡快對各級教研室人員的任職條件、工作任務、職責范圍、編制配備、經費來源等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出臺相關政策,為教研工作營造寬松的外部環境。教研部門本身也要強化“有為才能有位”的思想意識,用扎實有效的工作拓展自我發展的空間。
二、加強學習轉變觀念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研員應該也必須成為教師的教師,這是比較科學的定位。而教研員與教師相比,其優勢不過是接受外來信息的機遇多一些,學習的時間寬裕一些,如此而已。如果我們不能充分利用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靠吃老本過日子”,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優勢很快就會蕩然無存,教研室也就會隨之土崩瓦解。
毫無疑問,教育理念是非常上位的,是影響我們一系列教育行為的重大問題,必須下工夫去抓。如果教研人員和一線教師死抱著傳統的教育觀念不放,以一種被動應付的心態對待課改,即使是一流的課程標準、一流的教材,實施起來也會事倍功半,甚至還會南轅北轍,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轉變教育觀念的根本途徑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首先,教研員必須積極參加通識性培訓,逐步加深對這次課程改革的國際國內背景、指導思想、目標、內容和實施方法等的認識和理解,增強主動參與意識。在此基礎上,抓緊對本學科課程標準的研究。同時,教研員還要了解古今中外教育經典學說,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因為教育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既是對傳統教育積弊的革命,又是對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不了解昨天的中國和當今的世界,就會使自己一直處于混沌之中,難以自覺地、有效地參與課程改革。
三、積極參與有效服務
課程改革對教研隊伍提出了許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新的課程標準和多樣化的教材對于教研員來說,同樣是全新的東西,教研員的相對優勢將會銳減。這就要求教研員對課程標準和教材要先學一步,在學得好一些、理解得透一點的同時,在加強教研工作的廣泛性、創新性、計劃性和前瞻性的同時,努力改變過去過于強調對教師的接受式培訓和以聽課、評課、面對面指導為主的單一的教研工作方式,逐步轉變到以參與性指導為主的多元化服務方式上來。教研員不僅要在如何理解和執行新的課程標準、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等方面對教師進行強有力的指導,而且要能夠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處理教材,善于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情景,能夠為教師教學作示范,敢于展示自己的特長。必要時,可以采取到學校試點的辦法,讓教研員全身心、全方位地參與到課改之中,使其獲得課改的親身體驗,與一線教師形成平等共建的關系,共同磋商,共同進步,而不僅僅是指手畫腳,居高臨下。
四、多元互動整體推進
課程改革要與落實教學常規相結合,與課堂教學方法改革、課題研究相結合,與信息技術的應用相結合。事實一再告訴我們,不懂得教學常規,違背學生認知規律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改革不是對傳統的全盤否定,而是一種與時俱進意義上的自我揚棄和發展。課程改革必須建立在很好地落實教學常規的堅實基礎之上,否則,就會成為空中樓閣,難以順利推進、健康發展。過去,我們的教師大多受傳統教材的束縛,難以放開手腳去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教學模式的實驗推廣工作,只能是“帶著鐐銬跳舞”。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將是一次解放教育生產力的巨大變革。同時,它也呼喚我們教研人員和一線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構建出與課程改革相適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教學方法來。新的教學模式盡管林林總總,但均應以“開放、合作、主體、發展”為主要特征。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將引發教育內容與方式、學校內涵、教師行為等方面的變革。如果我們能夠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正確、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必將使其成為課程改革的“推進器”。在課程改革中,我們應注意讓信息技術教育有計劃地出現在各學科教學中,積極引導教師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供這方面的訓練機會,讓學生在各學科學習中接觸一些專門軟件,學會運用新的手段和技術去獲取知識,讓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