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目的
地理科學肩負著協調人地和諧發展的重任。社會發展向地理學和地理教育提出了正確認識人類環境和協調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使重視人的素質教育在地理教學中得到體現,形象地說地理課應成為使學生聰明的課程。重視思維教育是深化地理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應是地理學科的一個潛在教育目標。
21世紀是創造教育的世紀,在地理教學中積極發展學生地理思維能力,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啟迪和訓練,轉變學生的傳統思維模式,培養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二、理論依據
地理教學既要傳授知識,更要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能力。地理教學培養的能力包括地理思維能力和地理創新能力等。一切創造力都源自思維。創新能力的高低,取決于人的思維。思維是人智力的核心、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思維品質的培養是能力培養的重心。學生學會思維,不僅能提高地理學習效率,擴展知識視野,而且能增強終身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理教學中的思維是指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推理、預測等基本思維形式與地理科學內在邏輯的融合。地理知識是思維的產物、智慧的結晶,但學生所學的地理知識是以現成結論的形式出現的,論證說明簡潔,并常是定型化了的知識,所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必須經過充分的、反復的思維。如通過比較思維,理解區域間的聯系與差異,進而理解區域地理特征;通過分析與綜合,理解組成自然、人文地理環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聯系、制約的關系;通過抽象與概括,認識地理事物的本質特征;通過地圖思維,判讀和認識地理環境的特征等等。
無論是“知識——能力”,還是學習目標的層次劃分“識記——理解——運用——創新”,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實現都離不開思維的推動。所以,思維是全面實現教學任務的重要支撐和必備條件。
三、研究內容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學習能力已成為學科教育的重要任務。就地理教學而言,領會并能獨立運用地理知識,形成分析與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習技巧、掌握探索地理知識的方法,創造性地學習;在學生初步具備研究能力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學習新理論、新方法,解決未作結論的地理問題,特別是人地關系發展中產生的新問題,從而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與習慣。這些能力的培養,只有以系統化的地理知識的積累為基礎,以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為核心,才能得以實現。
本文嘗試從思維能力培養的途徑,如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展;邏輯思維的培養;地圖與思維能力的培養;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的啟迪等及對培養、發展學生地理思維的認識等方面進行研究。
四、策略與效果
發展學生地理思維能力,就是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經過分析、比較、想象、綜合等思維方法,認識地理事象和人地間的相互關系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一般的思維方法解決思考地理問題時,需有相關的專門地理知識經驗作基礎,兩者相互融合,引導學生展開地理思維活動。
1.精心設問、引發興趣,培養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興趣有利于思維發展,而思維始于發問。教師精巧的設問,可激發學生的認知矛盾,使之產生濃厚的興趣。要讓學生處于“發現者、研究者”的位置,隨著地理事象的展開,不斷發現、思考,獲得理性認識。如考查學生東西半球劃分的知識,與其問“東西半球怎樣劃分?”不如改問“175°E附近的惠靈頓是位于東半球還是西半球?”因為前者只要求機械記憶,后者卻要求學生思考:175°E雖屬東經,但位于160°E以東,按習慣劃分已屬西半球。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東西半球的劃分,又懂得經線、經度的具體運用。
學習土地資源時,教師出示:我國各類土地資源的總量與人均量在世界的位次柱狀圖;我國土地資源分布圖;我國地形圖;我國土地類型構成扇形圖;主要國家人均耕地面積比較表等,引導學生閱讀、思考、討論、歸納出我國土地資源現狀和進一步改進的政策與措施。設問:若你分管農業工作,對耕地、林業現狀有何進一步打算?我國人均耕地、林地少,該怎么辦?后備耕地資源不多,如何提高糧食產量?由此使學生身臨其境,將思維引向深入。
2.分析綜合,由因導果、由果溯因,培養學生思維的科學性
恩格斯說過:“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在分析的基礎上才有綜合的可能;通過綜合,才能將分析的結果上升為事物的整體概念,認識到事物的本質。教師要對分析綜合、比較、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進行舉例,要指出解題思路,引導學生思考。如北美氣候類型教學,根據課本文字和地圖材料,提出:北回歸線、北極圈分別通過北美洲什么地方?北美在五帶中主要位于哪個帶、以什么氣候類型分布為主?北緯40°~60°地區屬于什么風帶、什么洋流流經大陸西岸、對沿岸氣候有何影響、該地區屬何種氣候類型?為什么北美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沒有西歐廣闊?說出美國朱諾的緯度,與我國黑龍江省的漠河相比,冬季哪個城市更冷?為什么?
分析我國核電工業布局,可設計以下問題:為什么東南沿海不建火電站?為何我國核電工業首先布局在東南沿海?建核電站有何優越性?說出東南沿海建設核電站的有利條件。通過上述問題的解析,學生思維得以聯想、拓寬,體會到我國首先在東南沿海布局核電工業是明智之舉。
3.運用地圖,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創造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差異性,可表現在不同的地圖上。地圖是地理教學中不能分割的信息載體,特別有利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綜合發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圖,引導學生認識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培養思維的深刻性。要在專題地圖的制作上為學生開拓思維空間,逐步形成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發展思維的創造性。
如以同一緯度不同地區做比較,教師指導學生分析閱讀各專題地圖,進行以下思維活動:赤道、南回歸線、南緯40°緯線通過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大陸的位置,各處在什么氣壓帶、風帶?沿海有哪些洋流?海陸位置、地形及洋流對氣候有何影響?各大陸分別以什么氣候類型為主?哪些反映出地帶性分布、哪些屬于非地帶性?最后得出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氣候的主要特征。教師繼續運用地圖提出假設:若安第斯山脈呈東西走向,南美氣候會發生什么變化?若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移,沙漠面積、氣候將怎樣變化?赤道兩側一般是熱帶雨林氣候,為何非洲東部卻是熱帶草原氣候?若馬達加斯加島移至南緯30°~50°之間,島上氣候會有什么變化?學生從這類具體事例中受到思想啟迪,激發出思維的創造性。
4.創設情境,誘發求知欲,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批判性
發散性思維是從同一材料來源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它從不同方面去思考、想象、產生許多獨特的新思想。批判性思維是指能冷靜地考慮問題,有主見地分析評價事物,不迷信權威的意見,不因受暗示而動搖。換言之,是培養創造性人才應有的主動性、質疑性、獨創性、自信心、洞察力、想象力等個性心理品質。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發散性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創設誘發學生好奇求知、積極思考的情境,引導學生答疑解難。
講授我國地勢條件對氣候、河流的影響,可提問:若我國地勢西低東高,會對氣候、河流產生什么影響?學習南極洲地理,當學生在地圖上確認南極洲有豐富的煤礦時,教師話鋒一轉問:南極洲這樣的地理環境怎會有大量煤炭蘊藏?學習工業生產布局設疑:海南省有豐富的鐵礦,但為何鋼鐵工業不發達?學生解答后接著問:隨著海南經濟特區的建立、生產力的發展,哪些不利條件可改變?今后能否建大型鋼鐵廠?上海煤鐵缺乏,為何鋼鐵工業卻很發達?由此使學生認識到影響工業布局因素的復雜性,掌握工業布局方面的基本知識。講授地球運動、大氣環流、洋流知識,可設疑:若黃赤交角比現在小,則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地球五帶范圍有何變化?若比現在大呢?若黃赤交角為0°,全球晝夜長短、氣壓帶風帶分布有什么變化?若地球自東向西自轉,大氣環流、洋流分布狀況如何?
五、認識與體會
一是學生的認識活動,是一個在教師指導下的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轉變過程。沒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認識能力就不可能順利發展。教和學的關系,應是通過教師的教讓學生學會學習,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靠教師平時長期有意識的培養。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研究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開發其思維,使之能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教學是一個不斷發現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要求教師善于結合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提問要有層次、難易適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學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題思路,引導學生掌握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判斷推理等思維方法。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集體討論、相互補充,歸納得出結論。故在啟發學生思考過程中,要有耐心,給學生以充分時間;要有重點,問題不宜多;當學生產生困難時,教師應進一步啟發誘導,鼓勵學生多思多問;只有在得出結論、學生已明確時,方能轉入另一問題。
三是知識間總有縱向、橫向、多向或多層次等多種聯系,教師要善于發現、引導學生建立思維線索。要盡可能運用思維技巧,利用聯想把若干地理概念或事物賦予巧妙的聯系,從而獲得新的理解等。還可采用演示、討論、競賽、演講、自學等,反復訓練,逐步發展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四是將科學的思維方法滲透于教學過程中,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使學生從機械地感受知識轉為勤思考,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而不是知識的接收器。通過積極的思考活動,才能使學生掌握地理知識,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科學的人地觀、可持續發展觀。學生各種地理思維品質的高度發展過程,就是其地理能力提高和創造意識增強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迎接新世紀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