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這門課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陶冶他們的生活情操。天真活潑是人類美好的開端,純真樸實是孩子的天性,后天的生活才使之產生什么樣的觀念,知識、情感、意志、信念等都在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變化,這時的品德與社會課成為孩子心靈深處的一盞“明燈”,是他們前進的“路標”,是他們遠航的“燈塔”。沒有《品德與社會》,孩子們就會迷失方向,為此,本人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淺談幾點自己的膚淺認識。
一、創設開放式教學環境,提供一個輕松的自主學習氛圍
自主學習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人的發展水平。“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人亦如此。小學生處于人格形成由發展到基本定型的關鍵階段,不同的環境創造不同的個體性格。正因此,創造開放式的教學環境能夠讓千姿百態的個性在合適的環境中得以發展,激發自主學習,培養創造潛力,讓學生在活潑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發展。
1.激發興趣,進入自主學習之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創新大師都有異乎尋常的強烈興趣,因而作為教師就要把怎樣發現、發展學生的興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別重要的地位。在課堂上激發興趣有以下幾種方式:
(1)角色扮演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有很多內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體現出來。如在《56個民族是一家》中,通過學生小品表演的形式來感受和體驗民族團結。然后讓學生思考:在與各少數民族交往中應注意什么?通過這種情境中的體驗,學生感到《品德與社會》不再枯燥,而是興趣無窮。
(2)成功體驗
成功是興趣的源泉。學生在克服困難時,教師要調動學生所有的經驗和智慧,去積極攻破難點。在教師的幫助下,一旦攻破,學生就會非常興奮,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興奮上升為體驗,成功的體驗,將是興趣的源泉。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成功的體驗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當學生遇到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習內容和問題時,經過自主、合作、探究,解決了問題,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二是當得到教師表揚的時候,學生心理有一種愉悅感,學習興趣倍增。
2.豐富教學內容的認知環境,輕松學習知識
(1)教學資源環境要多樣
在教學中,讓學生敢于沖破教科書及教師講授的狹小范圍,鼓勵他們在教材基礎上大量閱讀有關課外知識進行補充、延伸。
(2)思維環境要擴散
創新思維的培養需要發散、聯想的思維空間。資源環境與時空環境為思維環境的廣度、深度提供了延展的空間。在教學實踐中,不以某個現成結論束縛學生思維的發展,允許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路,開闊學生的視野,在課堂中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求異,大膽創新。創設獨立思考、主動求知的教學情境,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自己去獲取知識,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某一社會現象、事件的認識和評價,學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應允許有多種見解、多種看法。
二、生活性的教學內容
《品德與社會》內容極為廣泛,涉及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兒童的現實生活。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
1.結合課程設置,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熱愛生活
學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純真的。然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現一些和書本上或與教師所講的相矛盾的現象、事件,產生許多困惑。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能解決每天遇到的生活問題、情感問題,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價值,在認識這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態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走進兒童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么,看看他們在做什么,想想他們有什么困惑,便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事情。
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與行為實踐實現的。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兒童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兒童活動的人。兒童更多的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親切體驗,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教學時,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要求,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生活世界中去,從而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兒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城鄉巨變》這一課時,我首先安排在課前先讓孩子采訪爺爺、奶奶,了解家鄉以前的狀況。在上課伊始,我再播放有關家鄉現在狀況的錄像,通過對比,讓學生說說自己了解的家鄉舊貌,緊接著我拋出這樣一個問題:你怎么發現的?家鄉為什么會發生這樣大的變化?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的激情被點燃了。結果學生很快說出了自己的觀察與體會,從而使學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來之不易,使他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2.圍繞課程內容,指導學生發現生活、體驗生活
教學,須讓學生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生活,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福……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敏感起來、細膩起來,而傳統的書本教學只能造成知識的倉庫,情感的沙漠。如我在教學《社區我的大家》一課時,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生活的小區,其效果最多是在學生腦中思考這個過程和一個結論——我生活在社區中,并沒有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并不能使學生感受到社區有家一樣的感覺。因為學生沒有親自去體驗。怎樣讓學生去體驗這份感受呢?我就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遠親不如近鄰》的小品。觀看后先分組交流感受,再讓孩子們各抒己見,把自己的體會說出來,從而使學生體會到鄰居的重要性,體會到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課中,創設一個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民主、自主的環境中充滿興趣地學習,再加上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使學生的現實生活成為課堂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或實踐活動為載體,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唯此,才能使品德與社會課真正成為一切學生喜歡的、真實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