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前中學德育教育環境存在著重言教輕身教、重內修輕外鑠、重物質環境建設輕精神環境建設的現象,需要加以解決。應抓起點,優化家庭道德教育環境;抓關鍵點,優化學校德育示范環境;抓熱點,優化社會道德示范環境。從基礎抓起,構建道德建設的大廈。賦予校園內的花草木石、亭臺廊榭以文化內涵,使學生舉目投足都沐浴在道德文化的光輝之中。
【關鍵詞】德育環境 道德水平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09)12-0081-02
近年來,全社會道德建設呼聲日趨高漲,中學德育環境建設不斷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一系列綱領性文件,為優化中學生德育環境奠定了堅實的根基。2004年以來為青少年營造的熒屏“凈化工程”、抵制低俗文化之風、打擊色情網絡專項行動等一系列重大的全國統一行動,為中學生德育環境送來縷縷清風。但是,在一些地方和學校,中學生道德教育仍然存在著“三重三輕”現象:
一是重言教輕身教。學校一面教育學生要誠實守信,一面為應付上級檢查而組織學生搞衛生突擊;老師在課堂上教育學生不吸煙、不亂扔垃圾,自身走出校門卻噴云吐霧、亂丟垃圾;家長要求孩子要講文明、懂禮貌,自身卻為一點瑣事便惡語相向,有時甚至拳腳相加。一名高二女生在談到道德建設時提出的疑問令人深思,她抱怨說:“老師和家長一直告訴我們,要遵守交通規則,可是,有時候媽媽帶我上街,嫌走人行橫道或者過天橋麻煩,就會帶著我選擇距離最短的‘跨欄’。次數多了,我也不覺得‘跨欄’有什么不好了。”[1]這位女學生的困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今中學道德教育中言教與身教是何等的失衡!
二是重內修輕外鑠。即重視學生對道德的認知,尤其是重視學生對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等高尚品德的學習,而忽視學生對道德義務的學習與履行,尤其是忽視對學生履行道德義務的制度約束。于是,我們看到比較多的是,學校請英雄模范做報告,希望學生在英雄模范崇高品德的感召下,加強自身修養,陶冶道德情操,做一個高尚的人;而請普通百姓講述自己誠實守信的故事卻并不多見。重美德而輕公德、重內修而輕外鑠,普適化的公德建設基礎不牢,卻希望學生人人成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道德人,豈不是水中撈月?
三是重物質環境建設輕文化環境。隨著全社會對教育事業的日趨重視,許多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了空前的改善,“最好的建筑是學校”,在許多地方已成為現實。但是,嶄新的教學樓、宿舍樓、寬闊的操場、宜人的綠地,展示給人們最多的是工程的使用功能,而不是學校的道德文化內涵,以至于如果摘掉學校大門口的牌子,說是哪個學校都行。千篇一律的建筑、缺乏道德文化內涵的建筑,就像一個沒有思想的植物人一樣,很難給學生以道德的熏陶和精神上的啟迪。
筆者認為,中學德育要擺脫當前所面臨的“教者滿懷激情,學生無動于衷”的困擾,改變道德教育“千言萬語一場空”的局面,必須在優化三個環境上下工夫:
一、抓住三個著力點,優化德育示范環境
1.抓起點,優化家庭道德示范環境
家庭是社會的組成細胞,是孩子人生的起點,也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點。從一定意義上說,家庭成員的道德水準,決定著孩子的道德素質。其中,父母作為家庭道德的支撐者、子女道德教育的啟蒙者,對家庭道德建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父母應切實承擔起啟蒙者的義務,應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要求孩子履行的道德義務,自身要首先履行;自己都做不到的,決不能片面地要求孩子做到。在家庭生活中,從小事做起,時時用道德規則來約束自身的一言一行,處處用道德義務來規范自己的一舉一動。舉手投足,不忘身邊有孩子;說話辦事,常思身后有眼睛。學校作為教育專業機構應承擔起對家長的道德教育指導義務,指導家長掌握道德教育規律,增強對孩子進行道德培養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2.抓住關鍵點,優化學校道德示范環境
學校不僅是授業解惑之所,更是傳“道”的主陣地。學校有“道”,方能傳“道”,如果學校里的教育者自身不遵守道德規范,那么,所謂的傳“道”,則是將自己不相信、不實行的東西,讓別人相信、讓別人實行,而自己從中受益,實質上與哄人或騙人無異,勢必難以長久。所以,傳“道”者必須有道德,必須自覺履行道德義務和道德規則。應建立教育從業者的道德考核制度,對其道德義務的履行情況進行定期考察,完善舉報、投訴和公開測評制度,對未履行道德義務者予以辭退;建立教育從業者的道德義務承諾制度,毀諾失信者須引咎辭職;建立教育從業者的道德準入制度,招聘學校工作人員,需進行道德義務履行情況的考察和測評,并履行道德承諾程序。通過采取上述措施,保證學校德育環境得到優化。
3.抓熱點,優化社會道德示范環境
雖然學生主要生活在家庭和學校,但是,社會的道德狀況對學生道德觀的養成仍然具有較大的影響。目前,道德缺失問題已經成為阻礙我國社會進步的主要問題之一,并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反思。“建立誠信政府”話語在各種媒體的高頻率出現、標志著政府的道德示范作用開始顯現。清理農民工工資拖欠、聯合打假的活動一浪高過一浪、文明城市文明村鎮的創建、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標志著社會道德熱點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這一切都將對中學生道德建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因為,如果學生走出家門、跨出校門,耳聞目睹的是不正之風盛行、無德無行之徒猖獗無阻,那么再好的道德教育也將顯得蒼白無力。如果我們能夠讓學生看到社會道德在進步,現實中的道德熱點問題在解決,那么,中學生的道德自信心才會得到進一步的增強。
二、循序漸進,構筑中學生的道德大廈
道德是分層次的,包括道德義務、道德原則和美德三層含義。道德義務和原則即公德具有可普遍性和規定性,是人人能夠做到的;美德具有主觀性、非普遍性,“從邏輯上講不可能要求人人都必須做到,能夠做到的僅是人格道德升華的道德人。”[2]由此可見,道德義務和道德原則是道德建設的基礎,美德是道德建設的高級階段,是道德義務與道德原則的升華。中學道德教育應遵循道德構成的規律來展開。
幾十年來我們對美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可謂不高,有時甚至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有過“狠斗私字一閃念”歷史,也有過“靈魂深處鬧革命”經歷。我們曾希望“六億神州盡舜堯”、人人成為道德人,歷經千辛萬苦抓道德,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竟是社會的道德缺失。這其中自然有諸多因素,但是,不能否認,我們違反了道德建設的規律抓道德,重高尚輕基礎是其原因之一,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美德建設必須以公德建設為基礎,沒有公德支撐的道德大廈可以一時存在,卻難以長久。所以,中學道德教育重點應實現由美德教育向公德教育轉移,大力弘揚美德,重點建設公德,夯實道德建設的基礎。
重點完善中學道德教育的外部約束機制。之所以出現道德建設“重內修輕外鑠”現象,其根源在于重美德輕公德的道德教育思路,是因為美德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只能倡導而難以規定;而公德才具有可普遍性和規定性。因此,只有確立了道德建設以公德建設為重點,道德外鑠才能成為現實。中學道德教育應實現道德義務和道德規則的制度化。逐步將中學生需要履行的道德義務和規范細化為具有可操作的制度,不僅要規定學生應該做什么,怎樣做,而且要規定不這樣做需要承擔的后果,以指導和規范學生的道德實踐。
三、賦予建筑以靈性,塑造有特色的校園道德文化環境
建筑是道德文化的載體,與我國優秀的古代建筑展現的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一樣,一所好的學校、一座優秀的建筑,應該承載著、展示著生活在這個學校的人們所具有的優秀的道德文化和生活理念,通過無聲的語言影響著、熏陶著繼續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在發展教育、改善辦學條件的大潮中,應努力避免“目中無人”,即:只重視物質環境的改善,而忽視道德文化環境的改善。應努力將學校的道德文化有機地融入學校的各項設施建設之中。
1.挖掘提煉具有學校特色的道德文化
每一所學校都有自身的道德文化。例如,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南京理工大學的“團結、獻身、求是、創新”等等。每一所中學也都有自身的發展歷史和道德文化,要清除中學道德文化虛無論、無謂論,組織力量對學校的道德文化進行總結和提煉,挖掘出具有文化底蘊、反映時代精神并為全校師生所認同的學校道德文化。
2.匠心獨運,設置草木磚石
目前,一些中學的大門、小品雕塑、甬路、垃圾箱、果皮箱、櫥窗、綠地、樹木等設置,存在著某種隨意性現象,有的只是簡單地寫上一些標語口號,有的單看是精品,卻與整體的文化氛圍相沖突。我國建筑自古就有借物言志、詠物抒情的文化傳統,我們完全可以將其發揚光大,將學校的道德文化凝聚于草木磚石的設置之中。例如,有的中學將“團結”作為學校道德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那么,可以將百合花作為團結的象征,在鵝卵石鋪成的甬路上,如果用一色的鵝卵石把百合花的圖案鑲嵌其中,會顯得更有意趣。總之,應充分發揮規劃設計人員和廣大師生的聰明才智,賦予校園內的花草木石、亭臺廊榭以文化內涵,使學生舉目投足都沐浴在道德文化的光輝之中。
參考文獻
[1]道德建設大家談.人民日報,2004.11.15:第5版
[2]范進學.道德的進步在于法治的進步.法制日報,2001.9.30: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