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和規范辦學兩股大潮澎湃而來,要求我們更加關注課堂教學的效率,抓好課堂這個主陣地。但掃視我們的課堂,仍然存在著少、慢、差、費等不良現象。
一、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良現象
1.主體性體現不足,教師充當主角,學生是配角
教師依然把持著課堂上的話語霸權,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和結論灌輸給學生,簡單告知代替了循循引導,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不能也沒機會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平等交流的課堂成了教師的一言堂。這樣的課堂有序,但往往無趣、低效。
2.針對性體現不足,期望面面俱到,反而不到
教師“精心”備課,兼收并蓄,廣泛地占有資料,想講的東西太多。從簡單的音形義,到復雜一點的語句分析,直至深奧的理論探究,什么都想傾倒給學生。就有限的課時來看,不但不現實,且亦不科學。若硬要如此為之,必然收效甚微。不少教師常常對學生抱怨說,“這個問題我上課講過,怎么考試你還不會?”多少能反映出無效教學對教師本身的傷害,亦有對學生的不利影響。
3.發展性體現不足,重簡單識記,輕能力培養
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只能得到簡單的知識點,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也大體是:這個很重要,給我記住。知識成為凝固而獨立的模塊,堆砌于學生的頭腦中,積久終將不化。這種情況,使學生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表不知其里,換了一種環境,便不知如何應對。這便是輕視將知識內化為能力的結果。
4.參與性體現不足,充當旁聽者多,積極思考者少
這也是實行大班教學的一個通病。由于對象眾多,教師的精力有限,不能及時地關注到教室里的每一位學生。熱鬧非凡的一節課,細究起來,思維活躍的可能只是一位教師和少數幾位學生,參與度很低。如此狀況,何來高效?
5.均衡性體現不足,語文課重知識,輕思想熏陶
誠然,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不宜搞直接的思想說教。但這并不能成為語文課堂思想教育缺失的借口。對“真”的堅持,對“善”的追求,對“美”的感悟,是語文課人文性的核心表現,是語文這門學科的生命。如今,語知學習、文法教學、答題技巧的訓練卻成了語文課的主要內容,成了最“實在”的東西,成了它的“新”生命。工具性還在,可人文性沒有了,舍本逐末,確實可悲!
二、針對不良現象所采用的措施
形勢逼人,我們必須積極應對,尋求突破。我認為可以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教師必須熟悉教材,吃透教材,能夠靈活自如地運用
上課之前,教師必須用心鉆研,不僅明白課文的表面內容,還要深刻體會到它的精神實質。教師對課文融會貫通,方能駕輕就熟,科學取舍,合理設定可行的目標,確定重點。如此,才不致被蕪雜的內容蒙蔽了雙眼,亂了方寸,最終才能讓教學內容句句敲在學生心靈的鼓點上,產生共鳴。例如,在講《報任安書》一文時,應該抓住作者的生死觀和榮辱觀相矛盾這條主線來講,生死觀要求他隱忍以活,榮辱觀要求他慷慨赴死,進而感受司馬遷的無奈與堅忍。這才是教好這篇長文的要義,其余則可輕輕帶過。
2.精心編制導學案,摸清學生的需求,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教師要合理利用導學案揣摩學情,掌握學生的興奮點、知識盲點和薄弱點,提高授課的針對性。高中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估計學生懂的就不必大費周折耗時費力地講,省出時間,借助興奮點去調動學生的興趣,再順勢解決學生的盲點和薄弱點。真正讓學生想學,并且學有所得。
3.認真鉆研提問藝術,適時搭橋鋪路,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提問是一門藝術,提問這個環節處理得好,可帶活一節課。有的教師不在這方面下工夫,提問多而亂,使傳統的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換湯不換藥,仍然是舊的一套,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當然是不太可能的。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少而精,能貫穿于整個課堂,必須能真正帶動學生深入思考。問題提出后,還要根據學生的反映,適度提示,使他們能跳一跳就夠得著,使大多數學生都有信心解決,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4.用好“三問”,刺激注意力,促進師生交流
針對學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點,必須加強課堂教學的強度,讓每個人的神經都適度緊張起來。具體來說,要適當組織活動,讓學生能站一站,想一想,說一說,使他感受到他自己是這節課的主人。新課文的教學,特別是文言文的教學,必須用好三問,即學生問,學生初次質疑,教師負責解答;教師問,教師就關鍵問題提問,學生回答,以起到釋疑和檢測的作用;學生再問,學友們負責回答,通過生生交流,擴大參與面。擺正師生的位置,積極平等地交流,可以引起學生對課堂教學活動的關注。為了活躍氣氛,充分調動學生質疑和答題的積極性,可以搞學習小組競賽,使三問的“火藥味”更濃一些。
5.及時訓練,學練結合,增強學有所用的成就感
學以致用,往往可以推動學生更迫切地投入到獲取新知的學習行動中去。“用”是學的一股不可忽視的潛動力,我們必須用好它。怎么用?不管是鞏固性的還是拓展性的訓練,都要兼顧已學的知識,讓學生立刻感受到學的必要,學的快樂,改變“學和不學一個樣”的錯誤看法。另外,還要注意引導學生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在生活交往中運用,在作文訓練中運用,從而拓寬運用的渠道,深化對語文學習必要性的認識,強化學習的動機。
6.多讀書,多點評,呈現有聲語文課堂,增強語文味
語文課上,一定要讓學生多讀書,在涵詠中深化理解。讀書的形式可以多樣,最不可少的是教師的范讀,字正腔圓,感情豐富的范讀可以起到文字解說所起不到的作用。它直達學生的心靈,又能為內容的理解創設情境。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其理就在其中。因此,我們或小聲細讀,或放聲朗讀,在深情的誦讀中走近李白,認識杜甫,與普希金談心,跟歌德交流,感受浪漫的情懷,體會古典的魅力。
7.教師必須加強文化和道德修養,增強個人魅力
語文教師應是一個談吐優雅,有一定文學創作水平的人。他不僅用知識,更用自己的言行熏陶學生。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當學生崇拜你時,你的話便有了更大的教育力量。因此,為語文教師者,更要多讀多寫。多有論著發表的教師和一篇文章都未發表的教師相比,講起作文來,誰會更自信,誰更能讓學生信服?——那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8.眼光放長遠些,擁有平和的心態,不患得患失
最后,就是我們作為教師,要亦儒亦道,既有強烈的進取心,又能看淡名利得失。唯有如此,才能擁有平和的心態,才能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入手,理性地處理教學內容,期于長“效”。
總之,語文教學必須基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實踐能力、情感訴求來進行,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方能體現語文課的價值,使之更高效。